背心,邯鄲土語稱其為“汗塌”。汗塌之稱謂元代時就有了。歐陽玄《漁家傲·南詞》之五有:“血色金羅輕汗塌,宮中畫扇傳油法”的詞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汗塌
- 出處:《兒女英雄傳》
- 又寫作:汗
- 又稱:汗衣
汗塌又寫作汗,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寫道:“揪著只汗袖子,翻來覆去找了半天”。汗塌又叫汗衫,五代時人馬縞《中華古今注》:“汗衫,蓋三代之襯衣也。漢高祖與楚交戰,歸帳中汗透,遂改名汗衫。《中國博物別名大辭典》:“貼身內衣,因受汗汁,故名。”又稱汗衣:《釋名·釋衣服》:“汗衣,近身受汗垢之衣也。”
過去,汗衫是用棉布做成的襯衣。大名、魏縣一帶稱為“汗褂子”。現在,汗塌已成為專指機織的棉毛細布做的挎藍背心了。人出了大汗,背心前後片都“塌”在身上,稱汗“塌”倒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