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書院舊址

求是書院舊址

求是書院舊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大學路(原蒲場巷),是清朝至明國時期的建築。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啟以普慈寺為院址,籌建新式學堂,定名為求是書院。求是書院舊址主殿為原普慈寺大殿,是晚清比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築。求是書院創辦時普慈寺大殿曾作為書院辦公室,殿後有東西兩齋,為學生教室和宿舍。殿宇規模宏大,為東城梵剎之冠。現為杭州近代教育史陳列館。求是書院舊址建築內部梁架節點處採用替木、垂花柱、雀替等裝飾性木構件,雕飾較為精美。求是書院舊址經歷了浙江省近代新型高等教育的產生,是中國最早的文理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舊址之一,在中國的近代教育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2019年10月,求是書院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求是書院舊址
  •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大學路(原蒲場巷)
  • 所處時代:1897~1914年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582-5-066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歷史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求是書院舊址主殿為原普慈寺大殿。普慈寺,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2~1162年);元至正年間(1341~1368),重修,明毀;清光緒十五至十七年(1889~1891),重建。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啟以普慈寺為院址,籌建新式學堂,定名為求是書院。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更名為浙江高等學堂。
民國三年(1914年),求是書院停辦。民國九年(1920年),復校。
民國十六年(1927年),第三中山大學在求是書院舊址蒲場巷成立,並於次年,定名為國立浙江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浙江大學遷至老和山下玉泉新校址。

建築格局

求是書院舊址現存主殿與偏殿,均坐北朝南。求是書院創辦時普慈寺大殿(主殿)曾作為書院辦公室,殿後有東西兩齋,為學生教室和宿舍。主殿是晚清比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築。殿宇規模宏大,為東城梵剎之冠。現為杭州近代教育史陳列館。

主要建築

主殿
主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為主體建築附加抱廈屋形式,平面呈“凸”字形。正立面懸掛黑底金字匾,上為隸書“求是書院”。大殿為敞廳,明間設六扇格扇門與抱廈屋相連。通面闊22.15米,通進深18.14米。單檐歇山頂,七架抬梁式帶前後三步廊。翼角起翹,有卷棚頂前檐廊,施石質方柱每開間內柱二攢斗拱、牛腿等。地面方磚漫鋪。內部梁架節點處採用替木、垂花柱、雀替等裝飾性木構件。外檐平身科明間四攢,次間三攢,梢間一攢。大殿用材講究、雕飾精美。
偏殿
偏殿平面呈矩形,五開間,屋頂為硬山頂。檐口部位飾牛腿、連機等木雕構件。
求是書院舊址
求是書院舊址

文物遺存

求是書院舊址建築雕飾獅子戲球等圖案。
求是書院舊址
獅子戲球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求是書院創辦者林啟(1839~1900年),字迪臣,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光緒二年(1876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為編修,放陝西學政,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任浙江道監察御史。他為官剛正不阿,因上疏反對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營造頤和園,被外放衢州知府。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調任杭州知府,守杭近5年,勤於治理,政平人和,時人評價他“治杭得其政,養士得其教,為匹夫匹婦得其利”。於杭州任上,林啟興辦了三所學校,即求是書院、蠶學館、養正書塾。
求是書院舊址
林啟

歷史價值

求是書院舊址經歷了浙江省近代新型高等教育的產生,是中國最早的文理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舊址之一,在中國的近代教育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求是書院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求是書院舊址
遺址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求是書院舊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大學路(原蒲場巷)。
求是書院

交通信息

自駕:自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求是書院舊址,路程約6.6千米,用時約17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