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行政村隸屬雲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通關鎮西北部,距 鎮政府所在地20 公里,到鎮政府道路為 土路,交通方便,距縣城64 公里。東鄰 新武村,南鄰團山村,西鄰團山村,北鄰安民村。轄永馬、半坡等14 個村民小組。截止2008年統計數據表明,該村有農戶 265戶,有鄉村人口1202,其中農業人口 1202人,勞動力 69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530。
全村國土面積19.15 平方公里,海拔1550 米,年平均氣溫17.5 ℃,年降水量111.5 毫米,適合種植玉米、 茶葉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977 畝,人均耕地2.44 畝,林地24510.9 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5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介紹
農村經濟,自然資源,基礎設施,人口衛生,新農村建設,文化教育,村務公開,發展重點,基層組織,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5萬元,畜牧業收入49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80頭,肉牛68頭,肉羊0 頭);林業收入1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7萬元,工資性收入2.34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97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畜牧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4人,在省內務工 77人,到省外務工17人。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977畝(其中:田540畝,地2437 畝),人均耕地2.44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24510.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352.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11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230畝。有銅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無路燈。全村有266 戶通自來水,有3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25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14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 輛,拖拉機0 輛,機車12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540 畝,有效灌溉率為10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4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 .44 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3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3 戶。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1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5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273戶,共鄉村人口1209人,其中男性 684人,女性 525人。其中農業人口1209人,勞動力 722 人。該村以漢族、哈尼族為主(是漢族、哈尼族混居地),其中 漢 族344人, 哈尼族865 人。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56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982 人,享受低保 26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22.0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0 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0 個,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新農村建設
2011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文化教育
該村距離鎮國小13.00公里,距離 鎮中學12.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2人,其中小學生56人,中學生35 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0個、圖書室0 個、業餘文娛宣傳隊0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1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27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0.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0元(勞均0 元)。年末集體總收入0.50 萬元,有固定資產14.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0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 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黑板報、會議 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 。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沒有經濟支柱產業,民眾生活水平低,文化素質低,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培植產業支柱,增加農民收入.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0個,共有黨員60 人,少數民族黨員10人,其中男黨員21 人、女黨員3人。該村黨支部 年被評為 先進基層黨組織; 年被評為 先進集體等等。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 老楊寨、豆么河等14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 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