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永遠的臘蘭
- 作者:王安人
- ISBN:978-7-5063-5870
- 頁數:377
- 定價:¥26.0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06
內容簡介,目錄,作者介紹,
內容簡介
在一片資源即將枯竭的礦區,走出一批寡婦,為生計、為生存、為後代,她們懷揣夢想闖入城市,然而城市對她們卻是相當冷漠。
小說深刻地揭示了當代社會最底層的平民生活狀態,它真摯生動地描繪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那段百端待舉的歷史,描述了四個單親家庭的演變經過,描寫了眾多少年在父母的影響下的人生取向;它展現的是歷歷在目的社會畫卷,讀來令人盪氣迴腸,深思不已。
評論
個性解放與適應生態社會的審美期待
桔林
處在世紀之交,某煤礦以麥霞為首的四名下崗女工,在經歷心靈創痛之後毅然結伴進城謀生。她們的肩頭承擔贍養婆母、教育子女、居無定所等生存壓力。在尋找生活出路的過程中被欺負、被詐欺、被誘惑。作家王安人的長篇小說《永遠的臘蘭》以細膩生動的筆墨,對弱勢群體人物面臨適應生態社會變遷的複雜背景中的不同命運,進行了大膽地藝術概括和挖掘。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披露了人性原始意識與個體生存的抗爭磨礪,以及自我選擇期待的種種困惑與矛盾,揭示了婦女個性解放與生態社會錯綜糾結的市井風情和世態炎涼。她們的生活境遇和憂傷令讀者心緒沉重感慨良多。
王安人的長篇小說《永遠的臘蘭》概括起來大致呈現如下特點。
首先,人物個性鮮明,形象豐滿,客觀反映了大時代具體環境下的人物關係及社會現實生活,記載了歷史的真實。
首先,人物個性鮮明,形象豐滿,客觀反映了大時代具體環境下的人物關係及社會現實生活,記載了歷史的真實。
小說開頭講述了麥霞等四名女性在同一夜晚準備祭品悼念亡夫的陰鬱氣氛。以此向讀者交待了她們的特殊身份與境況,為展開更為複雜的故事情節擇定了小說的敘事基調。小說以麥霞的婆母為情感紐帶,以兩盆三人草君子蘭為伏筆,以進城如何生存、侍母、教子、創業為懸念,一波三折,迂迴輾轉,對麥霞等人的運命滿懷深切地同情縱筆鋪陳。麥霞在婆母的激勵下帶領三姐妹齊心協力,自立更生籌資辦餐館,因盲目租賃店鋪而被詐欺,搭進撫恤金賠了帳,被迫停業。在生活的磨難重壓下,大萍誤入傳銷陷阱,被親戚騙走錢財,盛怒之下動手打人致過失死亡而鋃鐺入獄。史麗霞因為有中專文化和嬌好的相貌而迫於生存不得已委身於人,其情感折磨、其平靜而悽然的相親場景等等,都從作家筆下昭示出許多人性的本真至善。同時,也把婦女個性張揚與生存環境、生態社會求存謀生的潛規則暴露無疑。儘管史麗霞贏得了穩定的生活,卻犧牲了女性獨有的身心情感,喪失了自我。
作為母親群像,麥霞她們一邊為生存而奔波掙扎,一邊又要竭盡全力固守人格尊嚴和道德良知,為的是給子女求學以安全感,讓孩子讀書不喪失尊嚴。而幾個國中生的幼稚與出走,加重了幾位母親形象的滄桑和個性堅韌的分量,使人物個性表現得更加鮮明,形象更加立體豐滿。麥霞的孝順,史麗霞的矯情烈辣,大萍的耿直,二萍的迷惘,都因個性的鮮明而演繹出揪心撕肺的求生故事。小說中的審醜藝術也是令人回味的,貪色的馬某,奸猾的欒某,他們憑藉權勢資源沉迷於胭脂凝香的私生活,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小說故事的苦澀與人物命運的多舛,進而將人物命運折射出的思想內涵,傾注到讀者內心更廣闊領域進行分擔與交流。作家於筆端所要呼喚的良知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強烈地敲打著讀者心靈。
其次,小說採用古典小說傳統的結構形式,語言的個性化地域性調動了讀者的興趣,民俗民俗性市井風情的講述增強了小說的特色。
《永遠的臘蘭》共十八章,依故事發展順序展開,以分敘為主,突出了傳統古典小說講述故事的表現手法,人物對話與作家敘述語境清晰,概括起來大致有三點可鑑之處。
一是語言的流暢。長篇小說的語言流暢。敘述從容,狀物簡潔,描寫生動,交待清晰,往往能夠抓住讀者興趣,其關鍵一點是敘述語言的通俗易懂,栩栩如生,充滿小說藝術的韻味,體現民族化審美觀念,作家王安人的手筆無疑是純熟從容的,像大萍在林業科植樹刨穴時,稱呼男人們的綽號“發麵餅”、“窩窩頭”欒某的戲語:“老牛都知道吃嫩草,你看著辦吧。”張姐回敬:“到處是莊家,遍地是山羊,哪還有嫩草給老牛吃,老牛改吃精飼料了”描寫市井風情,大萍絮叨那些聽來的順口溜:“大棚把季節搞亂了,關係把程式搞亂了,小姐把輩分搞亂了...............”等等,這些切近現實生活,真實再現生態社會環境的語言在設定背景,刻畫人物行為態度,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方面都起到了高度的鋪襯作用。
二是敘述節奏的從容迭宕。長篇小說敘述的從容是作家對人物故事準確把握的結果。中國傳統的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紅色經典小說,大多在敘述節奏上彰顯作家的藝術才華。節奏感是作家創作修煉及對作品整體駕馭的綜合功力。沒有巧妙的構思,沒有感人的情節,沒有講述的統一語調,沒有對人物故事與主題結構的全面把握,就談不上運筆行文的表達節奏。節奏不僅是技巧功力問題,還是作家知識積累、藝術修養和創作經驗的尺度。《永遠的臘蘭》能把一個看似平淡的故事講述得深摯感人,作家在敘述、描寫、抒情方面張弛適度,散文化的節奏風格,給作品擴大讀者群,增添了許多藝術感染力。
三是傳統的講述與白描有機統一,凸顯了作品講故事風格的樸實。寫亡夫失業的下崗女子的生存境遇,這是一個充滿挑戰性的題材。作家採用傳統的講述表達方式,給讀者留下諸多啟示和反思空間。如講述二萍迷信算卦,前去抽籤兒的情形:“看罷鑒詞,老叟捕風捉影,雲裡霧裡與二萍玄侃,當得知二萍是為求得店鋪開張擇日拈簽,他又另闢言辭。無巧不成書,巧在這時他的右手中指遭到一隻蚊子的突然襲擊,拍死了蚊子,老叟頓生靈感:我從小指向中指數是三,反過來由拇指向中指數也是三,今日為陽曆八月末,面前這位女子所求之日,我何不以巧定奪,老叟面露微笑,再次向二萍賣弄起他的小伎倆。”這段講述從一個側面強調了二萍這個人物的個性弱點,困惑迷惘。
在塑造人物上,白描手法是常用的表現形式。作家輕描淡寫,略掠幾筆就把人物相貌動作特點勾勒出來,這對於體味故事,理解細節,判斷人物情節關係都有著儲蓄記憶,廓清人物的作用,對認識領會小說的社會意義具有積極的意義。藝術作品中不同背景的人物面對社會生態環境的變遷,面對下崗帶來的苦澀複雜境遇,表現出的個性傾向是迥然不同的,小說中人物形象愈簡潔鮮明,愈能促使讀者對其命運的思索與探究。由此,啟迪人感染人方能達到文學作品藝術傳播的目的。《永遠的臘蘭》這部長篇小說毋庸置疑是一部引人注目的現實主義優秀作品。
第三,小說鮮明的比較心理和道德參照概括了當下社會不同群體的靈魂陣痛,樹立了社會轉型時期弱勢群體中的典型。
從藝術品往上講,《永遠的臘蘭》有兩點社會心理值得深思探索。一是審美與審醜心理欲求的鮮明對峙。幾位弱勢女子或自強不息,或犧牲靈肉;或從眾屈服。她們既直觀現實又備受道德失范的困擾,承受各種心理折磨。在作家筆下人們看到了弱女子所飽嘗的心酸以及迎對生態環境的侵淫的種種抗爭,讓讀者看到了殘酷的世象和醜陋角落裡的野蠻。在小說中美與醜、善與惡、真與假赫然對立,和風細雨下掩藏著原生態的剝奪,讀者目睹憂情難抑痛擊心扉。二是社會轉型時期,生態環境變遷的顫動中弱勢女性恪守傳統道德的奮勇與忠貞。她們在追求幸福謀求生存的艱難道路上,既要承擔絲侍奉婆母,教育子女,又壓抑生命本能的衝動,捍衛自身人格尊嚴。儘管一路跋涉苦楚萬般,依然對前途充滿希望。民間稱大霞等人是寡婦,是小人物,然而正是她們的善良質樸所反映的人性光輝才感動了親友。歷經動盪風雨錘鍊,考量出弱女子的頑強求生欲望和母愛大德。小說的結尾,以大霞、二萍等重新站起,成功創業為結局,讓人們看到了親情友愛的呵護溫暖,看到了在社會主流價值觀引導下,當前社會生態文明復甦以及傳統道德規範重建的美好前景。可以感悟到作家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價值觀,反映出作家對社會問題的關法和生態社會變遷趨勢的巨觀把握,有著積極的警示教育意義和審美期待。
文藝批評曾流行從概念到理論,從抽象到主觀的功利傾向。筆者認為文藝批評正在努力回歸作品、讀者和文本的具體分析,以表達評論者的真實態度與推介責任。有鑒於此,作家王安人的長篇小說《永遠的臘蘭》有兩點似可商榷:一是具體情節二萍在創業艱難時首先看到其大伯哥在報紙上發表的文章,而後不久才親戚聯繫上得到大伯哥的指導幫助。二萍亡夫離開礦區很長時間兄長不知弟妹近況讓人不太相信。此處應早些鋪墊也許顯得情節生硬。二是弱勢女子的生存背景及現狀的深層原因,對單身女性原初衝動的道德倫理所折射的歷史傳習,以及她們對多元價值觀游離的惶惑迷茫心理,還缺少更透徹準確的理性挖掘。誠然小說藝術不是以理性分析見長,但若能給讀者以形象性地揭示其思想蘊意,可能會增強作品的厚重感和主題的典型性。以上淺見,還請讀者指正。祝願作家王安人為繁榮文學事業寫出更多的藝術作品鼓舞人感染人鞭策人,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目錄
第一章〓〓白泠河畔
第二章〓〓舉家搬遷
第三章〓〓出人意料
第四章〓〓一波三折
第五章〓〓各行其是
第六章〓〓春心殘夢
第七章〓〓秋盡冬來
第八章〓〓尋找表姐
第九章〓〓是是非非
第十章〓〓螳螂捕蟬
第十一章〓反目成仇
第十二章〓陰謀詭計
第十三章〓魂歸北嶺
第十四章〓一路艱辛
第十五章〓二萍上當
第十六章〓窮富輪迴
第十七章〓意外發現
第十八章〓從頭再來
作者介紹
王安人,1957年生於東北完達山南麓麒麟山區中的一個小山村。現為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1998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以散文為主。2004年出版長篇小說處女作《麒麟山歲月》,後又陸續出版兩部長篇小說《鳳凰山傳奇》《永遠的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