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李保國》是徐富敏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首次出版於2017年6月。
該作品記敘河北農業大學已故教授李保國的人生經歷。徐富敏在刻畫李保國時,沒有對現實的存在和人物自身作純化過濾,而是注意在矛盾中存真,在求真中表現出李保國的事跡卓異和精神崇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永遠的李保國
- 作者:徐富敏
- 文學體裁:報告文學
- 字數:195千字
- 首版時間:2017年6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永遠的李保國》圍繞李保國在原邢台縣前南峪村、內丘縣崗底村、平山縣葫蘆峪、原南和縣樹莓谷等地的工作軌跡,著重表現了李保國對太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為扶貧攻堅、為科技創新所經歷的艱難困苦,真實地再現了一個具有豐富人性內涵和人格魅力的李保國。
作品目錄
序 來自平凡的震撼 引子 第一章 綠染前南峪 第二章 富崗來了“科技財神” 第三章 “綠嶺”核桃之父 | 第四章 葫蘆峪的富裕夢 第五章 情鑄樹莓谷 第六章 大山的呼喚 跋 仰望英雄 |
作品鑑賞
空洞無“我”,是先進模範人物寫作的一個普遍的不足,這影響到這類作品的讀者接受和傳播效值。徐富敏是一個有經驗的作者,他自覺注意規避這些問題。《永遠的李保國》在以下三個方面是頗見敘事意義的:一是寫人夯實,二是敘事落細,三是矛盾存真,這三點共同指向報告文學文體立命的真實。李保國心繫太行,源自1981年春天大學剛畢業隨專家考察太行山的所見。“那個歷史上聲名赫赫的太行山老革命根據地:黑洞洞的土坯屋,拉滿蛛網的房梁,打滿了鋦子的水瓮,一領破席的土炕,魚鱗狀的被子,苦澀的糊糊”。李保國“我是農民的兒子,見不得窮”,“還有許多山區農民在過苦日子,我必須把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全部貢獻出來”,“太行山的父老鄉親富起來了,我的事業才算成功”。作者將人物精神世界的元圖凸顯出來,為人物形象的真實還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報告文學雖然不同於小說,但它的基本構件同樣是人物和故事。《永遠的李保國》讓李保國“永遠”的正是一系列具體的有表現力的故事和細節。現代人一般總是嚮往或安於城市的現代生活,這原是人之常情。但李保國為了他的事業,把自己變為農民,把農民變成專家,“把老婆孩子都接到這兒”,在太行山前南峪“安家落戶”。李保國“有三個家,一個是城市裡的,在保定河北農業大學家屬院;一個是太行山裡的,在各個幫扶基地;還有一個是流動的,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間的那輛越野車”。“這些年,李保國每年有200多天、行車4萬多公里奔波在田間地頭”。這裡的敘述沒有高大上的形容詞,有的只是簡單的記寫,但靜默的文字卻將李保國這位當代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形象樹立了起來。另外,徐富敏在再現李保國這一時代楷模時,沒有對現實的存在和人物自身作純化過濾,而是注意在矛盾中存真,在求真中表現出李保國的事跡卓異和精神崇高。如科技扶貧中科學與農民經驗守成的矛盾,如人物自身性格的特點,李保國有專家式的執拗,“生來就是這個急脾氣”。更重要的是李保國身體上有缺陷,他是一個病人:已患重度糖尿病18年,患甲亢10年,患重度疲勞性冠心病。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創造了許多科技富民、美化生態的業績。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19年1月7日,《永遠的李保國》獲邢台市2018年度文藝精品創作獎繁榮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