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長憶別時》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由構想巨源當初離別海州時寫起,以月為抒情線索展開回憶,表達了詞人對友人的懷念之情。下片通過對周圍景象的描寫,更加渲染了詞人內心的思念以及回憶。全詞通過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將詞人內心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表達地淋漓盡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永遇樂·長憶別時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作品別名:永遇樂·寄孫巨源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永遇樂1
孫巨源2以八月十五日離海州3,坐別於景疏樓4上。既而與余會於潤州5,至楚州6乃別。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與太守7會於景疏樓上,作此詞以寄巨源。
長憶別時,景疏樓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連不住,月隨人千里。別來三度8,孤光9又滿,冷落共誰同醉?卷珠簾、悽然顧影,共伊10到明無寐。
今朝有客,來從濉11上,能道使君12深意。憑仗13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淚。而今何在?西垣14清禁15,夜永16露華17侵被18。此時看、迴廊曉月,也應暗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永遇樂:詞牌名,又名“訊息”此調有平、仄兩體。此體為雙調一百零四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四仄韻。
- 孫巨源:名洙,蘇軾友人。
- 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
- 景疏樓:在海州東北。宋葉祖洽因景仰漢人二疏(疏廣、疏受)建此樓。
- 潤州:今江蘇鎮江。
- 楚州:今江蘇淮安。
- 太守:漢時郡長名。宋時改郡為府、州,長官稱知府、知州,但仍習慣稱太守。此指繼知海州的陳太守(名不傳)。
- 三度:指三度月圓。孫巨源八月十五日離海州,至東坡十月十五日作此詞,三見月圓。
- 孤光:日月之光,此指月光。
- 伊:第三人稱代詞。指月。
- 濉(suī):水名,宋時自河南經安徽到江蘇蕭縣入泗水。
- 使君:指孫巨源,甫卸知州任,故仍以舊職稱之。以上三句謂客人帶來孫巨源對自己的問候。
- 憑仗:憑藉。
- 西垣(yuán):中書省(中央行政官署),別稱西垣,又稱西台、西掖。
- 清禁:宮中。時孫任修起居注、知制誥,在宮中辦公,故云。
- 永:長。
- 露華:露水。
- 侵被:沾濕了被子。
白話譯文
八月十五日孫巨源離開海州,這之前我在景疏樓上為他送別。後來不久他又與我在潤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別。我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與太守相會於景疏樓上,想起巨源兄所以作這首詞寄給巨源。
我時常回憶,我們分別的時候,坐在景疏樓上,那月光像水一般。喝著美酒,唱著清歌,可惜友人難留,只有月光跟隨著你一同到千里之外。你走之後正好三個月了,月亮圓滿了三次,今天,又是一個月圓之日,我一個人喝著酒,冷冷清清,與誰同醉?我卷上珠簾,悽然地看一眼月影,同著月光,一宿無眠。
今天有個客人,來自濉水旁,他告訴我你也很想我。你的相思淚融入清清的淮水,流進大海。而今你在哪呢?你在宮中,在漫漫長夜裡,露水沾濕了被子。這時的你,在迴廊里看著月亮,也應該暗暗思念我吧。
創作背景
熙寧七年(1074年)十月十五日,蘇軾在赴任密州太守的路途中,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陳太守在景疏樓為其接風。三個月前,蘇軾的好友、原海州太守孫巨源離任時,亦曾在這裡與群僚告別。十月十五,巨源已到汴京履新,蘇軾便於席上作此詞寄之,以表思念之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詞,是為寄託對好友孫巨源的懷念而作。
上片由構想巨源當初離別海州時寫起,以月為抒情線索。首三句寫景疏樓上餞別時“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寫巨源起行後明月有情,“隨人千里”;下六句寫別來三度月圓,而旅途孤單,無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無眠。幾種不同情景,層深遞進。但這都是出自詞人的想像,都是從對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筆,寫得極有層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詞人這樣著力刻畫,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實際上是寫詞人自己懷人之思。
過片三句點破引發詞人遙思之因,有客從“濉上”來,捎帶了巨源“深意”,遂使詞人更加痴情懷念。“憑仗”三句,又發奇想。淮河發源於河南,東經安徽、江蘇入洪澤湖,其下游流經淮陰、漣山入海。此時孫巨源在汴京,蘇軾在海州,友人淚灑清淮,東流到海,見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淚,又說明懷友之意切。舉目所見,無不聯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淮水之淚,將對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為具體形象,構想精奇,抒情深透。“而今”以下六句,又翻進一境,再寫意想中景象,回應上片幾次點月,使全篇渾然圓妥,勾連一氣,意脈層深。“夜永”句構想巨源在西垣(中書省)任起居舍人宮中值宿時情景,長夜無眠,孤清寂寞,“此時看、回廓曉月”,當起懷“我”之情,刻畫更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詞人不說自己徹夜無眠,對月懷人,而說對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後“也應暗記”,四字可謂神來之筆,這裡有人有我,深細婉曲,既寫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寫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確信巨源會“暗記”往日的情景,二人綿長情思,具見言外。
此詞以離別時的明月為線索抒寫友情,藝術上別具一格。全詞五次寫到月:有離別時刻之月,有隨友人而去之月,有時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詞人孤獨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詞之上片以寫月始,下片以寫月終,月光映襯友情,使作品詞清意達,格高情真。
名家點評
近代學者、詩人俞陛雲《宋詞選釋》:觀“清淮”、“到海”三句,知與巨源交誼之深,更憶及“西垣清禁”,同此月明,撫今追昔,不盡低回。言為心聲,知公天性之厚也。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詩人馮振《詩詞雜話》:(東坡詞)云:“憑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淚。”又云:“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正反兩用,要從杜老“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灩灝堆”來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