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賦嘉州凌雲寺大佛》是常燕生創作的一首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永遇樂·賦嘉州凌雲寺大佛
- 作者:常燕生
- 創作年代:民國
- 作品體裁:詞
《永遇樂·賦嘉州凌雲寺大佛》是常燕生創作的一首詞。
《永遇樂·賦嘉州凌雲寺大佛》是常燕生創作的一首詞。作品原文龍猛何年,凌雲飛上,岩翠深處。近倚離堆,遙連雪嶺,二水回護。平押兩界,威臨八國,人說韋皋節度。想當年籌邊事了,幾回俯仰今古。千秋事往,英雄不見,剩取空江煙樹。倦客...
“佳境”,指故鄉山水,蘇軾《初發嘉州》詩所謂“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錦水細不見,蠻江(青衣江)清可憐”,正好作這一句的註腳。結句“何時休遠行”,更集中抒發了詩人勉強赴京的抑鬱之情。蘇洵《游凌雲寺》詩,描寫了凌雲大佛的壯觀,歌頌了夏禹、李冰治水的功績,抒發了壯志不酬的苦悶:“今余劫劫(...
樂山大佛(Leshan Giant Buddha),又名凌雲大佛,全稱為“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樂山大佛...
清音亭記,原載於《嘉定州志》。作者邵博,邵雍之孫,邵伯溫之次子。清音亭,原址在今樂山大佛景區內東坡樓附近。作品原文 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曰凌雲寺,寺之南山又其勝也。嘉祐中,東坡先生字其亭曰“清音”,則又南山之勝也。有近歲,所謂廉訪者,輒曰:亭雖佳,其名字於吾意不可。
”嘉州就是樂山。凌雲山各峰上現在還保存的有棲巒峰的凌雲寺和靈寶峰的靈寶塔。凌雲寺規模頗大,大佛就鑿於離寺不遠的崖上。在這裡憑欄看佛,可以仔細觀賞大佛頭部各個部位的細微之處。從這裡可以沿一條鑿於懸崖邊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腳邊。大佛通高71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佛。由唐代開元名僧海通和尚創建...
朝拜樂山大佛,我必去東坡樓,那是蘇東坡留給樂山的一塊讀書的聖地。我也算是個讀書人,對東坡樓向來充滿敬重,總是渴望以開放的心態,攀升一種史詩的境界。每次我來朝拜,總會感受到東坡詩文含醇量的綿厚與深沉。而此刻,我正肅立在東坡樓前。東坡樓坐東北向西南,為歇山式單體木質兩重樓房,坐落在大佛頭部後面...
大像閣亦稱凌雲閣、天寧閣,曾是罩護樂山大佛的樓閣,木質結構。有關大像閣的記載,始見於唐代代理嘉州知事薛能於鹹通年間(公元860—874年)寫的《題凌雲寺》:“像閣與山齊,何人置石梯。”這詩句距大佛竣工時間公元803年已過了數十年。北宋蘇軾在《送呂昌明知嘉州》詩中,有“臥看古佛凌雲閣”的描繪。大佛在...
三江行人絕,萬里無征船,唯有白鳥飛,空見秋月圓——— 三江:見《登嘉州凌雲寺作》注。白鳥:白鷺,水禽。四句寫三江人跡絕斷,征帆雲散,只有灘頭白鷺翹首徘徊,晴空明月,兀自團圓。罷官自南蜀,假道來茲川,瞻望陽台雲,惆悵不敢前——— 南蜀:四川南部,嘉州在四川南部。假:借。陽台云:陽台在四川巫山...
但由於當時所易之馬主要產自青海一帶,故大量的川茶是從川西的邛崍、名山、雅安和樂山等地經成都、灌縣(都江堰)、松州(松潘),過甘南,輸入青海東南部,然後分運至西藏、青海各地。元代,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為發展西藏與內地之間的交通,元政府在藏區大興驛站,於朵甘思境內建立19處驛站,從而使四川西部與...
北魏的天寧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樓而聞名遐邇。大石佛高22.29米, 已1600餘年, 中國最早, 北方最大,素有“南看樂山大佛,北看伾山大佛”之稱,是河南旅遊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藝術、歷史政治等早已引起專家學者的驚嘆。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浮丘山上的唐代石刻瑰寶千佛洞是...
楊公闕,亦稱雙楊府君闕、二楊闕。《夾江縣誌》記:漢二楊墓。楊公闕始建於東漢晚期,是漢代三國時期益州太守楊宗的墓闕,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甘江鎮新生村。楊公闕東西對稱,坐南向北,各由露出地面的十塊巨大堅硬的紅砂石壘建而成。依據石材質量及硬度、顏色,闕座寬大厚重,推測為雅(安)石,中、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