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坨從清代就有飛叉會,有記載是從民國四年(1915年)王慶坨武術世家“房永和”壯士因酷愛武術學會飛叉,在王慶坨組成民間花會“慶豐叉會”當時深受天津地區人們喜歡,稱之“聖會”。同時教出多名弟子,解放後為國家輸送了多名武術、雜技人才,如劉仲山(藝名寶元)在津京地區很有名氣,文藝界京劇武生“小勝春”拜其為師習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良飛叉
- 地點:永良
- 歷史:民國四年(1915年)
- 創始人:王慶坨武術世家房永和
永良飛叉歷史,永良飛叉現狀,
永良飛叉歷史
王慶坨慶豐叉會上世紀50年代最為興盛,男女演員80餘人,演遍天津地區,很有名氣。文革中名義上解散了慶豐叉會,但個人練習沒有間斷,改革開放後重新復會,主要方向是培養更多飛叉技藝的台柱,男女同樣嚴格要求,教練吳國良言傳身教,又培養出多名武術飛叉演員,輸送全國各地雜技團。
為把叉技向更高的平台邁進,為祭奠先輩房永和、吳國良對飛叉會做出的貢獻,1993年10月1日慶豐叉會更名為“永良飛叉會”,會長李永明、楊樹海、李盛安。全體會員努力提高永良飛叉會的素質和技藝,展示出新的風姿。
永良飛叉現狀
經過近20年的努力,現在“永良飛叉”藝術有了不小的發展,已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會長李永明介紹說,在天津第五、六屆民族運動會上,他們的表演均獲得金獎,1999年全國民族運動會拿到銀牌,而且還走出國門,2008年應邀到澳大利亞參加“中華鄉土藝術文化節”演出,獲得最高演出獎。2009年,“永良飛叉”被批准為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讓他們難忘的是,1999年參加完在北京舉行的民族運動會後,有關部門批准8名隊員參加國慶50周年慶祝遊行,而當時天津的遊行彩車上一共才有32名代表,這讓李永明和他的隊員們終生難忘,也是國家對這項民間藝術的認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讓更多人了解“永良飛叉”。
2011年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中,天津武清區王慶坨農民表演的《永良飛叉》獲得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