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興縣第一中學(永興一中)

湖南省永興縣第一中學

永興一中一般指本詞條

湖南省永興縣第一中學創建於1912年,由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師範學校、省立第三初級中學、省立第六中學、省立衡陽女子中學、省立第三中學、湘南臨時中學、永興第一中學沿革而來,已有100年歷史,首任校長康和聲先生是全國知名的國學家、書法家和圖書事業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永興縣第一中學
  • 創辦時間:1912年
  • 主要獎項: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
    湖南師範大學優秀生源基地
  • 知名校友:黃克誠、毛澤健、伍若蘭、何寶珍、曾志
  • 現任校長:胡兆文
  • 所屬地區:湖南省
辦學歷史,學術研究,辦學條件,校園環境,

辦學歷史

省立三女師(1912—1927)
辛亥革命後,帝制覆滅,共和新起,婦女得到了參政和受教育的權利,全國掀起“廢舊學、辦新學”的熱潮。1912年夏,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師範學校應運而生,第一任校長為康和聲。校址在衡陽江東岸丁家碼頭荷花坪。校舍占地80餘畝,附設國小和幼稚園,這一年,學校始招高師第1班學生(四年制),預科甲、乙兩個班(五年制)。
1915年暑假,三女師奉命合併於長沙古稻田省立第一女師。1916年上期,三女師建校時所招的第1班學生在長沙畢業。同年秋,三女師又恢復獨立辦學,並從長沙遷回衡陽原址。1916年秋—1926年冬,學校共招有15個班,1926年下期招收的第18班學生是三女師招的最後一批學生。
三女師自創立之日起,便嚴格根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師範教育令》和《師範學校規程》辦學,明確以造就國民學校和高等國小師資為目標,師範本科開設修身、讀經、教育、國文、習字、外國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物理、化學、法制經濟、圖畫、手工、樂歌、體操等課程。“五·四”運動之後,學制有了更改,招收國中畢業生學習三年為本科畢業,招收高小畢業生學制分前三年和後三年兩個階段開設課程。學校對教育實習非常重視,認定教育實習是師範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實施分為四個內容:參觀、試教、勤務、批語。學校對體育活動也很重視,有較大的操場,設備也較齊全。每年春季舉行運動會。體育成績不及格者不能升級、畢業。
三女師對學生的管理是遵照《師範規程》、博採眾長並根據女子師範的特點制訂的,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分為禮儀、禁令、衛生、服飾、守時、服務、試驗、請假、應接、賞罰十章九十多條。
1916年6月初,湘南學生聯合會在衡陽成立,三女師的學生代表是朱舜華和何寶珍,後來毛澤健、夏明衡等也被選為代表。1919年“五四”運動中,三女師的廣大愛國師生,打破封建勢力的禁錮,紛紛衝出校門,與衡陽各界進步人士和民眾一道集會遊行,聲援北京的愛國學生運動,並組織“女子救國聯合會”。在聲援湖南學生駐衡驅張(軍閥張敬堯)請願代表赴吳佩孚司令部請願中,三女師數名學生被推選為代表,她們還與三男師等校進步同學積極組織成立“文化書社衡陽分社”、“學生互助會”、“俄羅斯研究會”、“婦女勵志會”等團體,創辦《自助會》校刊。
1920年9、10月間,毛澤東同志在長沙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三女師五班學生朱舜華在長沙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10月,毛澤東同志又親臨衡陽,並指導建立了湘南地區第一個團支部,三女師五班學生劉少祜被選為婦女委員長。1923年秋,毛澤東同志又派他的堂妹共產黨員毛澤健同志來到三女師學習,被編入第七班。她邊學習邊從事黨團領導工作,並擔任了三女師的首任黨支部書記。
大革命前後,朱舜華、夏明衡、侯碧蘭等,在衡陽司馬街城隍廟創辦婦女講習所,開設政治和婦運課。此外,她們還在衡陽各處成立婦女習藝所、縫紉社等組織。
1926年下半年,為適應轟轟烈烈的農村大革命需要,三女師的進步學生,如毛澤健、伍若蘭等受共產黨地下組織的派遣,分別奔赴各縣農會,組織建立縣、鄉婦女會,發動婦女衝破樊籠,向封建勢力作鬥爭。擔任黨團組織重要領導工作的三女師學生有:毛澤健任中共湘南特委婦女部長,夏明衡任衡陽市、縣委委員,卜仁貞任衡陽地委宣傳委員等。此外,還有不少人擔任湘南各縣黨團組織、女子聯合會的領導工作,直至國內的許多省市,遠至法國的巴黎,蘇聯的莫斯科,日本的東京,都有三女師學生的活動足跡。三女師成了名副其實的“湘南婦運搖籃”。
(一)省立第三初級中學和省立六中(1927—1934)
1927年上期,三女師與三男師合併,學校奉命改名為省立第三初級中學,男女兼收。校長蔣嘯青、耒陽人,中共黨員,1928年被國民黨殺害於耒陽。他治校治教有方,被尊為“湘南教育王”。他鼓勵、支持進步學生走向社會、結合工農、從事革命活動。“馬日事變”後,三女師又恢復原名,仍回原校址上課。
1927年下期,國民黨政府為了清校,全省中等以上學校一律停辦。
1928年上期,三女師改稱湖南省立第六中學。省立六中是“雙軌制”的女子學校,既辦高中師範科,也辦普通國中科,學制均為三年畢業,所學科目分必修選修兩種,均採用百分制記分。
北伐軍總部從廣東遷來衡陽後,革命進入高潮,三女師湧現了一大批革命先鋒,先後被派到各縣農協任委員的有毛澤健、伍若蘭、夏明衡、曾志等同志。曾志等20多名三女師學生還參加了農運講習所的軍事學習,接受開展農村武裝鬥爭的訓練。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許克祥又在發動了“馬日事變”,衡陽反動派接著又發動了“沁日事變”,革命轉入低潮,三女師不少同志參加了朱德、陳毅同志領導的湘南暴動,然後上了井崗山,當年叱吒風雲的三女師領袖,在此後的鬥爭中出生入死,浴血奮鬥,許多同志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二)省衡女中(1934—1941)
1934年秋,全國改以地名命校名,省立六中又改為衡陽女子中學。
“七 七”滬溝橋事變後,日寇繼續南侵,為了躲避日寇飛機的狂轟濫炸,1938年1月省衡女中又遷至距衡陽百里外的西鄉渣江,租用宗祠繼續辦學。
1940年1月,省衡女中遷至資興蓼江市郴侯山。由於該處交通不便,又多 瘴氣,1941年1月,學校又由資興遷至便江之濱的永興縣城。
1935年8月起,省衡女中校長就一直由萬衡女士擔任。這是解放前學校最興旺發達時期,萬衡女士思想進步,暗中掩護過不少地下黨員和革命師生。此間,三中女師 思想極為活躍,紛紛組成黨的外圍組織——“沙原”、 “碧原”、 “長夜行”、“ 囡 水”旬刊社等文藝研究社,發行刊物。學校的三次搬遷,萬校長率領師生置艱險於不顧,把學校儀器等全部安全運抵目的地,實在令人欽佩。
省衡女中時期,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比其他學校更為嚴格。學校要求學生用功讀書,積極向上,熱心公務,誠實做人,尊敬老師、友愛同學、衣著整齊,內務整潔。學生在校,不僅每期都評定學習成績和體育成績,而且要評定操行成績。操行成績分品行、思想、能力等項記分,學校考試嚴格,實行升留級制,兩科不及格者留級。省衡女中在學校管理方面最大特點是建立健全“學生自治會”組織,讓學生行使職權,自己管理自己。“學生自治會”開辦的民眾夜校,機構之健全,與正規中學相差無幾。
課程設計上,為適應抗戰形勢的需要,還增設了戰時公民、戰時勞作、戰時看護、抗戰歌曲、抗戰漫畫等,此外,還讓學生走出課堂,組織演講隊、話劇團、衛生隊、識字班等,宣傳民眾,增強民眾抗戰意識,深受工農民眾的歡迎。
省衡女中教學質量極高,1936年湖南舉行中學會考,省衡女中的教學成績名列全省第三。省衡女中的女子體育運動曾一度聞名全國。高師第7班學生李森1935年在上海參加全國運動會,取得全國短跑冠軍。高師第13班學生資道爛,1937年在武漢舉行的華中運動會中獲50米和100米兩項冠軍。
(三)解放前的省立三中(1941—1949)
省衡女中遷至永興縣城後的1941年3月,按第三行政專區的順序,學校又奉令改名為湖南省立第三中學,成為了男女兼收的普通中學,是當時湖南的十所省立中學之一。省衡女中原設的師範科便獨立辦學,稱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校址在郴縣橋口,省衡女中的最後高師四個班,均陸續在三師畢業。
省立三中的校長由省衡女中的萬衡女士繼任。學校以永興縣政府捐贈的永興縣立國小(原安陵書院)和縣立一小(今永興賓館舊址)的校舍為校舍,該兩所國小便由三中以附小的名義接辦,還設有幼稚園。當時的省立三中,是第三行政區的唯一的完全中學,學校在辦學條件及師資力量均較雄厚,在管理、校風、學風方面都很有特色。學校設校長一人,下轄訓育、教務、事務三個處,還設有校務委員會。學生方面設有自治會組織。
1943年下期,周俟松女士繼任校長。這一年秋天,抗日盟軍的三架美國飛機在空戰中迷航,被迫降落在三中前面的便江沙灘上,學生在撲火與救護飛行員時與縣長發生了衝突,引起軒然大波。1944年2月,周俟松被迫解職,曾恆俊繼任。
1944年,日寇進犯永興,為了躲避日寇的侵擾,8月,三中奉令與省立二中、十一中三校合併,組成了湘南臨時中學,當即遷往藍山。1946年春,學校又從藍山遷回永興舊址,恢復校名省立三中。同年下期,李孝先先生接任校長,直到1949年10月永興解放。
(一)接管、改造時期(1949—1952)
1949年10月4日,永興解放。因省立三中由人民政府接管已到12月,加之師生 星散,故停辦半年,50年3月,重新改組後復學。當時學校只占地37.39畝,設備也極為陳舊、破爛、簡陋、缺乏。
省教育廳派郭德垂先生任三中校長(1950年3月——1952年10月)。郭先生畢業於北平工業專門學校,到解放前已任中學化學教學30年,在全省中學界稱“郭化學”。軍代表為賀紫遙同志。教員18人。學校的組織自上而下為校管會、教導會議、總務會議、導師會議、全體教員會議、學生會、團支部、班代表、科代表、小組長等。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省立三中的教導總方針是“培養良好學風,提高自治能力”。
50年3月,新生到齊後,學校分學習觀點、勞動觀點、階級觀點三個單元,對學員進行了專門的政治思想學習,使因停辦一個學期而導致的鬆散局面迅速得到了扭轉。
50年的課程開設,減去生物、製圖、增加動物、植物,其它課程國文、算學、政常、歷史、地理、化學、物理、英文、體育、美術、音樂、時事高中與國中同。品質評定高、國中亦一樣,考評內容有:學習觀點、服務精神、集體紀律、生活態度、曠課、請假及其他。
美帝侵朝戰火點燃後,省立三中的抗美援朝活動也如火如荼開展起來。同學們組織宣傳隊,利用秧歌、漫畫、展覽、話劇等形式下鄉宣傳,很受民眾歡迎。校園出現了參軍熱潮。
全校師生還熱情高漲的開展生產勞動、改善一伙食,有一學期種植的蔬菜多達4.7萬斤。
51年10月26日,省政府、省教育廳、省青委、省文教工會、省軍區聯合組成視察組,由文教廳曹湘治科長領隊前來省立三中視察工作。三中師生深受鼓舞。
(二)“一五”計畫期間(1953—1957)
1953年4月1日,奉省教育廳之命,省立三中改名為永興一中,由第一副校長黃存貴同志主持校務工作。隨後學校成立了團總支。
“一五”計畫期間,我國國民經濟走向健康發展的軌道,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當時一中工作的重點是:加快發展步伐,加強思想教育,鞏固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深入地開展了以“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心的思想教育,成效顯著。
教學工作中,注重教導合一,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各科教學,實行了教學過程中的“五個原則”(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原則,教學直觀性和理論聯繫實際原則;系統性和連貫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和課堂教學的“五個環節”(組織教學、複習提問、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學校建立和健全了集體備課制度、工作考核制度、聽課觀摩制度和學生成績考核制度。學校非常重視文體衛生,體藝教學始為特色。
1954年——1955年,一中自行創辦的《科學月刊》深受師生的歡迎。53年至57年,學校增建教室兩棟16間,食堂、住房5棟,新建面積共3607平方米, 到57年,全校教職工增加至85人,學生增加到20個班968人。那時,學校培育的學生除參軍外,其餘畢業後均升入高一級學校。
(三)整風反右和大躍進時期(1957—1960)
57年下期開學後,一中開展了整風反右運動,“集中學習”,“自覺革命”、“向黨交心”,部分師生受到打擊。
58年,教育戰線提出“教育革命”口號。全校師生走出課堂,大搞生產勞動。永興一中因勤工儉學運動被評為省先進單位,校長黃存貴參加了58年全國文教群英大會。
59年上期,開始恢復上課。60年上期,恢復了比較常規的教學秩序。
(四)貫徹“八字”方針及“四清”時期(1961—1966)
60年冬,黨中央和國務院果斷地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簡稱“八字方針”)。
61年上期,學校在教學工作方面開始糾正60年推行的所謂“雙高課”,強調在切實保證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完成教學進度。反對貪多圖快,不顧質量的浮誇風。師生在學習討論中,總結了自58年以來學校忽視教學質量、 教師作用,學生勞動過多的經驗教訓。學校從抓“雙基”教學入手,強調每一堂課,必須貫徹“精講多練,啟發三欲”的原則。學校一 度 削弱了的課餘活動又恢復和開展起來了。體育課也走上了正軌。當時學校的無線電發報比賽曾獲全地區第一名,桌球隊在全省頗有名氣。
此間,學校師生通過勤工儉學,建成了辦公大樓一棟,達1545平方米,建造全校圍牆長達1021米。
65年下期,學校正式開展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又稱“四清”運動,即清政治、清組織、清思想和清經濟。到66年8月止,歷時17個月,雖然一些領導、教師遭受審查,但教學秩序仍然正常,可又一次出現了大搞勞動的傾向。
65年春在老汽車站對門,一中師生經過三個多月的勞動,推平一座小山頭,建起了一座寬闊氣派的新校門。
1966年4月,學校開展了對“三家村”的“口誅筆伐”,楊革(教導主任)等八人被打成了“小鄧拓”。
1966年暑假,高等院校停止招生。8月18日毛主席在北京第一次接見紅衛兵,部分上北京的學生回校後成立永興一中的文化大革命領導小組紅衛兵組織。
1967年11月,一中轉入大批判、大聯合,1968年8月,複課仍是徒有虛名。
1969年上期,一中在駐校工宣隊的領導下,建立了革命委員會,複課鬧革命。當年下期,招收高、國中各三個班共291人。
從1972年到1976年,為了貫徹“五七”指示,一中大搞 開門辦學,校內校外大辦農場、豬場,學生分批下鄉和貧下中農搞 “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在長達七、八年之久的開門辦學中,再教育幾乎取代了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術的學習。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華民族的一場空前災難,教育戰線是重災區,永興一中同全國各地的學校一樣, 也蒙受了巨大的災難和損失。
1978年春,黨中央相繼召開了全國科學和教育工作會議,學校遵照中央精神和上級指示,決定把教學作為學校工作的重點,提出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學校在師資力量的充實上所做的大量工作為永興一中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79年永興一中被定為郴州地區重點中學。
1980—1992年,顧義、曾汕、黃承宗先後擔任永興一中校長一職。
1982年,學校制定了《中學生思想工作重點》,強調“三個面向”的方針,“四有”的培養目標,確定德育教育的五條原則:理論聯繫實際,正面教育為主,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愛生如子。提出“五化”的具體作法:認識一元化,安排系統化,形式多樣化,素質革命化,參與民眾化。90年下期,永興一中黨支部擬訂了《德育工作計畫》,愛國主義教育、團隊精神教育、日常行為規範的培養滲透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去。
1982年4月1日是永興一中七十周年誕辰。老校長萬衡給學校題詞:“萬古長青”。湖南省教育廳也發來賀電。《湖南教育》在“湖南名校志”專欄介紹了永興一中的歷史沿革及辦學特色,為承前啟後,此次校慶時確定永興一中的校訓為“勤、實、嚴、活”。
1983年學校被選為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會員單位。
1985年後,學生會、團支部及各班級創辦的刊物有《春鳥》、《茺蔚》、《蓓蕾》等,1986年《中學生》雜誌介紹了永興一中《春鳥》文學社情況,並影印了該刊一個版面。1988年學校還創辦了《校園通訊》。
1986年上期,學校進入職評階段。到1988年,經過三次評審,永興一中被聘為中學高級教師的有35人,被聘為一級教師的有36人。
從恢復高考到1991年,永興一中先後有語文、生物、數學、體育四科成績名列郴州地區高考第一名。在全國中學數理化各科競賽中,我校獲全國一等獎有兩人,全省一等獎有三人,地區一等獎有11人,為各級各類學校輸送了1875名學生。學校還為人民空軍輸送了9名飛行學員,1984年被湖南省招飛辦和湖南省軍區譽為“招飛先進單位”。
重視體育是一中的傳統,重視田徑是一中開展體育的特色,人人參加鍛鍊是一中的風尚。1986年起,郴州地區重點中學之間每年舉行一次的籃球對抗賽就是由永興一中發起的。1990年體育考上本科6人,特招1人,其中就有曾經是省女子排球隊大隊長的薛意萍。
1980年以後的十年,永興一中的校園建設有了迅速發展。1980年興建學生宿舍兩棟,1982年興建教學大樓一棟,1986年興建實驗大樓一棟,1984年至1990年先後建成教工宿舍樓兩棟,加上校門、浴室等建築十年之間累計建築面積達9539.03平方米。1990年,建於1982年的學校檔案室被評為省二級檔案室。
1992年4月1日,在永興電影院隆重舉行了永興一中八十周年校慶盛典。學校從1993年步入爭創省重點中學,狠抓素質教育、特色教育的輝煌發展階段。
1993年元月,縣委召開了全縣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把一中三年內創辦成省重點中學。縣政府於1993年11月26日向省教委遞交了《關於永興一中列為省重點中學的請示》的報告。
1996年元月,永興一中黨支部擴建為黨總支。
1996年12月9日至12日,省教委組織的省重點中學檢查驗收組到永興一中驗收。1997年6月複查,是年8月2日永興一中被正式批准為“湖南省重點高級中學”,並授予匾牌。
2004年9月,學校由“湖南省重點高級中學”更名為“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
自93年以來,永興一中抓住爭創省重點中學和爭創省重點中學成功的機會,銳意改革,開拓進取,在制度建設、隊伍建設、校風建設、校園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學術研究

學校人文蔚起,英才輩出。革命前輩黃克誠、毛澤建、伍若蘭、何寶珍、曾志,現代女作家白薇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昌孝以及何大祥少將等曾在此勵志苦學。101年來,學校為國家輸送逾5萬名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學子足跡遍 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學校被譽為“湘南革命搖籃”和“郴州精英人才培育基地”。
80年代以後,學校沐浴改革的春風,加快了發展的步伐,1997年晉升為“湖南省重點中學”,2004年更名為“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
長期以來,學校形成了“習慣鑄就性格,細節決定成敗,質量就是品位”和“勤奮增值人生,刻苦成就事業,求知改變命運”的校園文化。學校致力建設師生幸福工程,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不斷加強學科中心建設,著力實施精品辦學、英才教育,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攀升,高考升學率、本科上線率、高分段人數均居郴州市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前列,其中李春燕、蘭曉明、許和北、鄧奕紅、李丹、楊萌青等十多位同學分別被清華、北大錄取。2009、2010年學業水平測試大放異彩,獲省教育廳、市教育局的表彰通報。2011年高考,成績振奮人心,再創歷史新高:參考938人,上線929人,上線率達99.1%;本科上線608人,上線率為64.8%,其中本一、本二上線322人,上線率為34.3%;600分以上31人,本一上線71人,各項指標均居省示範性高中前三名(郴州市),特別是王晴昊同學以611分考取空軍飛行員,填補了我校近6年的招飛空白,黃小菊同學在體育高考中專業測試成績獲滿分,此成績為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郴州市之首例。奧賽成績斐然,近三年來先後有186人次獲省級以上獎勵;體藝之花璀璨奪目,體育6人8項達國家一級運動員標準,藝術10人次獲省藝術節一等獎。
近年來,學校先後獲得縣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縣綜治工作先進單位,縣三強五好領導班子,市校園文化建設樣板學校,市雙文明單位,省綠色學校,省群體工作先進單位,省體育達標先進單位,省培養優秀體育運動後備人才重點學校,省民主管理先進單位,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省CAI課件開發協作單位,省文明衛生單位,全國群體工作先進單位,全國貫徹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等榮譽稱號。《湖南日報》、《中國貿易報》、《三湘都市報》、《郴州日報》和郴州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對我校進行了推介報導,宣傳我校先進的辦學思想,一流的辦學條件,顯著的辦學業績。學校是長沙市一中遠程教育合作學校、中南大學優質生源基地、湖南師範大學優秀生源基地、湖南財經學院優秀生源基地、湖南省優秀教育實習基地。

辦學條件

學校名師薈萃,英才雲集。380多名教職工中,專任教師288人,其中特級教師4人,碩士研究生3人,高級教師127人,中一教師120人,省級以上勞模和優秀教師、省市縣學科帶頭人、高級教師占專任教師的48%。有高中教學班54個,在校學生2800餘人。
學校辦學思想先進,辦學特色鮮明,教學設施一流。學校堅持“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質量第一、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堅持“夯實基礎,全面發展,著力打造人文一中、質量一中,為學生終生幸福奠基”的辦學理念,堅持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形成了“學校:實驗規範+特色,教師:整體最佳化+特點,學生:全面發展+特長”的辦學特色。
學校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建成了省內一流的多功能體藝館、造型別致的圖書館(線裝書籍9000餘冊)、功能齊全的師生食堂、寬敞舒適的學生公寓樓以及高品位的教學樓、科技樓、塑膠田徑場,設定了電腦室、語音室、雙向控制教學系統、雲比特辦公管理系統,實現了校園網、高速寬頻網和教育網三網合一。

校園環境

學校位於便江河畔、縣城中心,占地158畝。學校環境優雅,教學質量一流。校園四季如春,風景宜人,亭台樓榭、假山噴泉相映成趣,是莘莘學子求學問道的好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