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縉古道

永縉古道

永縉古道起於永嘉橋下韓埠渡口經永嘉界坑通往麗水縉雲,全長20公里。該路通行於明朝前,已有800餘年歷史,近村平坦處,由卵石路鋪築,路寬1至1.5米,古道上存有光緒年間道路碑記。這座塊石壘砌的石拱橋,名為狀元橋,是古時候南方舉子赴京趕考的必經之途。古道兩側綠樹成蔭,蜿蜒盤旋在群山之上,藍天、白雲、碧水、飛瀑,景色宜人,有著原生態山水自然風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縉古道
  • 地理位置:永嘉橋下韓埠渡口經永嘉界坑通往麗水縉雲
  • 全長:20公里
  • 路寬:1至1.5米
人文歷史
周龍山:一條小白龍的蜿蜒化身
古時候,好溪岸邊活動著一條小白龍,即百杖潭裡的那條小白龍。自從小白龍躲過高僧的追趕後,它就改過自新,專為好溪一帶做好事。五日一小雨,半月一大雨,好溪一帶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因此百姓對小白龍感恩戴德。胡山村原來叫湖山,村口的山坳里有一口湖,湖裡生長著許多潔白美麗的荷花。因這裡的湖光山色好,小白龍常常到湖中居住。湖的後面有一條長山溝叫“大里灣”,是有名的“蛇島”。小白龍也常到“蛇島”去尋食。
有一年,小白龍生了病,就化作一個穿黃袍的瘦老頭來到胡山村請一個老郎中看病。老郎中切脈後問他是不是龍。龍一驚,認為老郎中醫術高明,在他面前瞞不過去,就一邊點頭承認,一邊告訴說:半年前生了一種怪病,餓得發慌,但又像被什麼東西塞住似的,不能吃硬的,只能喝稀湯。老郎中聽後叫他過兩天現了真身來治病。
第二天,老郎中配了一大桶漆黑的湯藥,又特製了兩根一尺五寸長的竹針。
第三天,小白龍真的現了真身來治病了。老郎中提著那桶漆黑的湯藥叫小白龍喝,藥又酸又辣,小白龍不肯喝,老郎中就抓住龍頭,取出一根竹針對準龍角旁的一個穴位紮下去,把小白龍扎得像麵條似的有氣無力,並痛得難受。老郎中又取出一根竹針嚇唬,如果不喝藥,又要把它扎得疼痛難擋。小白龍怕再扎針,只得乖乖地喝藥。喝完後,它忍不住噁心,“哇”地一聲,吐出了一地湯藥和一條大蛇,頓時覺得舒暢了許多。
老郎中從龍頭上取下針,指著蛇對小白龍說,“它堵住了你的食道,你怎么能吃得下硬東西呢!”“那是我半年前吞下去的,你剛才給我吃的是什麼藥?”老郎中哈哈大笑道:“它不是仙藥,而是常見的醋和蒜泥,這東西一進食道,蛇呆不住了,就往外游。”小白龍連連點頭道謝。
老郎中又給小白龍配了一些補藥,在村口的湖裡養了幾天,等身體完全好了,才飛走了。為了感謝老郎中,那條被醫治過的小白龍死後變成了一座懷抱村莊四周的高山來護衛胡山村的平安與幸福,因此,人們就管它叫周龍山了。村口是龍頭所在地,人們就管它叫龍門了。
飛鳳山:一個宮女的美麗身姿
胡山村對面有一座飛鳳山,縉永古道就從山腳下蜿蜒而上。這裡風景秀麗,環境優美,飛鳳山像一隻美麗的鳳凰,綽約多姿。關於飛鳳山的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個傳說與“磐五味”藥材有關。
南宋時期,皇宮裡有一個宮女名叫彩娥,她貌似天仙,楚楚動人。有一天,皇上看中了彩娥的姿色,就皇恩浩蕩,封為貴妃。彩娥懷了龍胎後,過了十個月生下一位龍子。從此,彩娥就倍受皇上寵愛。
彩娥生下龍子,皇后娘娘就失寵了,因此,她十分忌恨彩娥,暗地裡叫一個太監把彩娥殺掉。太監看彩娥天資聰穎,為人忠厚,不忍心把她殺掉,就把皇后娘娘要置她於死地的事告訴她,並出了一個主意叫彩娥深更半夜逃出宮廷,好讓他在皇后娘娘面前有個交待。彩娥聽了這件事,心裡不禁一驚,就在剛滿周歲的兒子肚臍下狠狠地刻了三個深深的指甲印,塗上朱丹後逃出了皇宮。
皇后娘娘得知彩娥逃出皇宮,就派幾個親信去抓彩娥。彩娥逃出京城臨安後,向浙中腹地好溪流域奔來。
在離好溪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周龍山,山下住著一個名叫陳榮的青年,他在村口的龍門下以種植“貝母、元胡、白朮、白芍、玄參”為生。有一天早上,陳榮到龍門下幹活,突然聽到龍門瀑布旁一棵大松樹上傳來一陣陣喜鵲聲,他感到奇怪就抬頭向松樹上望去。這時,大松樹上的一匹紅綢撲入了他的眼帘,走近一看,樹梢上好像躺著一個身穿紅綢緞的女子。喜鵲報喜,自己莫非像牛郎那樣遇上了織女,陳榮跑回家背來一架蜈蚣梯,爬上松樹抱下了那個女子,陳榮一試這個女子的鼻子裡還有氣,從溪里舀來一碗山泉給她喝了後,這個女子甦醒過來了。
原來,陳榮從松樹上救下來的這個女子根本不是天上織女,而是那個從皇宮裡逃出來的彩娥。有一個晚上,月黑風高,伸手不見五指,彩娥逃到胡山村胡山坪時,由於飢餓和勞累,一腳踩空後,就從山崖上摔了下來,落在山崖下那棵大松樹的樹梢上。陳榮把彩娥救下來後就帶她回家暫住,彩娥見陳榮忠厚老實,就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他。彩娥看這裡風景秀麗,山川秀美,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她就同意與陳榮結為夫妻,幫助陳榮種植“磐五味”中藥材。
日月如梭,光陰荏苒。過了十五年後,彩娥的兒子做了皇帝,並詔告天下。彩娥得知後十分高興,她就把自己種植的“磐五味”當作見面禮叫陳榮到京城臨安去認“乾兒子皇帝”,並告訴他認“乾兒子皇帝”的秘密。於是,從未出過門的陳榮就帶上“磐五味”見面禮前往臨安城。陳榮在午門前叫了三聲後,守門將士就出來問話了。陳榮說自己是當朝皇上的父親,守門將士認為陳榮說胡話,就把他抓了起來,並要他說出真憑實據。陳榮說當朝皇上的肚臍下有三個朱丹指甲印。守門將士聽了後就把這話傳給了皇上。皇上一聽這個人知道自己肚臍底下的三個指甲印必有來歷,就請陳榮進宮見駕。皇上問他如何知道當朝天子肚臍底下有三個指甲印,陳榮就一五一十把彩娥逃出皇宮的事說了出來。於是,皇上就認了陳榮這個乾爹,並收下了“磐五味”見面禮。太醫驗了“磐五味”後,認為味味都是名貴的藥材,皇上就叫陳榮年年進貢“磐五味”。
皇上知道自己的親生母親後,就派朝中大臣去接彩娥回宮,並冊封為太后。彩娥深知皇宮醜惡,不願回宮去過那種明爭暗鬥的生活,就和陳榮一直住在周龍山下種植“磐五味”,過著清閒自在的生活。彩娥生不為“鳳”,死後卻變成了一座美麗的鳳凰山。因彩娥好像是從天外飛來的,當地人們就把此山叫做“飛鳳山”了。
石窯洞:一位作家的創作“書屋”
在縉永古道上,至今還有一個高、寬、深均為三米的石窯洞蟄伏在周龍山上,這個石窯洞就是古道上的一座驛站。它不像黃土高原上的窯洞那樣一擔土一擔土挖出來的,而是像石拱橋那樣全用石頭壘成的。石窯洞是原始古道的產物,在這個石窯洞裡,既沉積了古老的山民文化,也孕育了一個專寫大盤山英雄傳的作家。陳劍飛說:“我的家鄉在胡山,我對周龍山上的石窯洞有著特殊的感情。小時候,我常常到周龍山上砍柴、放牛,在石窯洞裡躲過雨。長大後,星期天回家在周龍山上種番薯、洋芋、玉米,也常常在石窯洞裡休息,燒銅罐飯做午餐。退休後,石窯洞就成了我創作的書屋。”
1981年,陳劍飛調到仁川鄉(當時仁川鎮還是鄉)方山國小任教。仁川是一個革命老區,流傳著許許多多革命鬥爭的故事。陳劍飛一踏上這塊熱土,就被這些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感動了。陳劍飛從小熱愛文學,在中學讀書時就做過文學家的夢。國中畢業後,他走上了三尺講台,由於教學工作繁重,他只好把自己的那個少年夢悄悄地藏了起來,調到方山國小任教後,當年紅軍斗土豪、分田地的一個個動人故事,又使他那個少年夢像春草一般甦醒過來。於是,他星期天回家,常常登上周龍山,坐在石窯洞裡,一邊遠眺清明尖,一邊構思《大盤山英雄傳》,但由於缺乏對浙中地區整個革命鬥爭史的了解,此書一直難以寫成。
1983年,磐安恢復縣建制,陳劍飛調到縣黨史辦公室工作,他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地方黨史的調查與研究中。凡是當年紅軍、赤衛隊戰鬥過的地方,哪怕山再高、塢再深、洞再險,他都不辭勞累認真地尋覓。他前後走訪了上千人,記下了100萬字的筆記,掌握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在調查了解中,一個個英雄人物感染著他,一個個革命鬥爭故事感動著他,陳劍飛又一次涌動起創作的欲望。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一邊撰寫著黨史資料,一邊重新開始了《大盤山英雄傳》的創作。
經過數年學習和努力,陳劍飛把50萬字的初稿寫了出來。但作為一部歷史演義,他所寫的這些東西與文學作品的要求還相差很遠。於是他就一邊鑽研名著,探求創作方法;一邊拜訪名家,討教表現手法。陳劍飛回憶說,為了鑽研名著,探求創作方法,他不知多少次帶著銅罐飯來到周龍山上的石窯洞裡重看《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和其它一些章回小說,周龍山上清淨,無人干擾。坐在石窯洞裡,就像當年紅軍住在山洞裡一樣,一幕幕如火如荼的戰鬥畫卷又浮現在他的眼前。在石窯洞裡,他一邊感受著紅軍艱苦生活,一邊重新構思情節,布局謀篇。後來,在吳越、章克炳、唐宗龍等作家的指導下,他把初稿全部推倒重寫,經過數易其稿,一部反映大盤山革命鬥爭的歷史演義終於脫稿了,並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993年,《大盤山英雄傳》榮獲省黨史研究成果一等獎。
退休後,陳劍飛又在周龍山上的石窯洞裡構思創作了《盤山擒魔》、《旭日照群山》、《盤山少年》等反映紅軍在大盤山進行革命鬥爭的歷史作品。陳劍飛說,每當他住進石窯洞,精力就特別旺盛,才思特別活躍,創作欲望特別高漲,他從寫大盤山英雄史萌生了寫全國革命鬥爭史,他花了7年時間,在石窯洞裡構思創作了《九死一生蔣介石》和《新中華傳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