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虎尊拳

永泰虎尊拳

永泰虎尊拳,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傳統武術,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永泰虎尊拳由清代乾隆年間永泰縣付口村的李元珠所創。其在精研積山拳的基礎上,吸取猛虎的形象意味,創編了虎形拳姆。因虎形拳剛硬,練者難,成者尊,故取名“虎尊”,後逐漸傳入榕城,進而流傳到國內外許多地方。虎尊取猛虎之兇猛為形象,拳勢勇猛,勁力剛強,虎尊的套路及動作名稱多以虎的形象動作來命名。虎尊與龍尊、獅法、永春白鶴拳等均屬於典型的南拳中的硬拳代表。

2007年8月28日,“永泰虎尊拳”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3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泰虎尊拳
  • 批准時間:2007年8月28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申報地區:中國福建省福州市
  • 保護單位:永泰縣武術協會
  • 項目編號:Ⅵ-34
歷史淵源,武術特色,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清代乾隆年間,永泰縣伏口村有一位自幼習武者李元珠,傳說是蕭連寺遭劫後,武術大師鐵珠流落永泰民間所授之徒,在精研積山拳的基礎上,吸取猛虎的形象意味,創編虎形拳姆。因虎為百獸之王,虎形拳剛硬,練者難,成者尊,故取名“虎尊”。
李元珠所授村人鄭登光、李昭北成就較顯。鄭登光擅長“虎腿”,踢柱偏移;李昭北精“虎爪”,擊爪人木,擊掌牛斃。鄭登光隱居深山傳藝;李昭北闖蕩福州。後李昭北從軍,任千總,因不願去鎮壓洪秀全義軍,被罷職回鄉。於是伏口成為“虎尊拳”發源地。後人逐步將虎尊傳入榕城,後又外傳至國內各地,以及北美、歐洲、日本等國。
清末民初,嵩口鄒湖鄭仙紀(1854—1929),號步恭,外號永福四,潛心研習虎尊,在福州三保開武館,授拳與閩侯南嶼周子和及日本琉球人上地完文。日本人藝成回日本,收徒授藝,形成實力雄厚的上地流空手道流派,流傳到西歐、北美等20多個國家與地區。
20世紀80年代及90年,日本武術界先後兩次到永泰訪問,尋根覓祖。英、美、加拿大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武術團體及武術界人士,曾多次慕名到訪,互相交流武術。

武術特色

永泰虎尊拳取猛虎形象,拳勢勇猛,勁力剛強,突出“以剛制剛,見力生力,見力破力,剛極化柔”,以短手近打為主,講究底力與內功,練拳時常常“吞喉露齒,獅嘴麒麟目”,虎威懾人,還不時帶有閉氣催力及發聲生勁助威。在步型上以“前三後七會馬,不丁不八陰陽步”為主,亦可根據實際技擊動作的需要,由三七步隨時轉化為四六步,七三步或六四步。這種步型的主要特點在於既穩重心,又善於移動與變化。在手型上多用“虎爪”和拳、掌,同時手法多變,手腳緊密配合,既擅長手法,又擅長腿法,真乃腳象石磨,手象車輪。在技擊中,主張箭不盡發,力不盡使,故練起套路來,講究守門戶,與北拳的舒展大方風格有鮮明區別。並強調“勁達末梢”,“出拳鐵打錘,伸爪虎抓食,砍掌刀劈柴,插指鑿入木”,具有猛虎的兇猛形象。
永泰虎尊拳
永泰虎尊拳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林章營,漢族,福州市永泰縣人,1968年10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永泰虎尊拳”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林章營自幼跟隨堂兄習練羅漢拳,1988年跟隨鄭惠其師父習練虎尊拳系中的“上山虎”“棍法”,後隨葉智明師傅習練“扁擔法”,繼而又隨葉智余師傅習練“三箭”“四門”“對練”“硬功”等技法。多年來,林章營經常參加各類武術表演與比賽活動,並取得較好的成績,其中1998年參加紀念福州建城2200年群英演武大會,獲得虎尊拳一等獎;2004年參加首屆世界傳統武術節虎尊拳項目比賽,獲得男子C組南拳一等獎。自1997年以來,林章營一直擔任了永泰縣少體校武術教練,向青少年傳授虎尊拳,為虎尊拳的傳承培養後繼人才。1999年林章營撰寫的《虎尊拳簡論》獲得福建省南拳研討會論文優秀獎。
永泰虎尊拳
林章營
保護措施
永泰縣開展“非遺進校園”,組織整理鶴拳、余門內家拳、永福白沙積山拳拳譜,編制永泰縣《虎尊拳》等校本教材,並聘請非遺傳承人林章營到校創編虎尊拳幼兒廣播操,在全縣幼稚園、國小開展武術操推廣教學。

社會影響

展演活動
2022年1月3日,第八屆中國(永泰)梅花節之“武動永泰 梅好生活”福建省武術交流傳承大會在國家3A級旅遊景區——永泰的永陽文化中心廣場舉行,永泰虎尊拳等非遺項目參加展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