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椽板龍

永泰椽板龍

永泰椽板龍,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傳統舞蹈,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永泰椽板龍起源於明末清初,興盛於乾隆年間,流傳於永泰縣梧桐鎮埔埕村,是當地村民集體參與的一項春節迎神賽會文體活動。椽板即傳統古建築中屋檁上釘的椽條,龍身有32節和28節兩種規格,單節椽板長3.3米。椽板漆以紅漆,每節面安4盞紅燈籠,兩側覆紅綢布,下垂二尺,舞動起來,栩栩如生。

2007年8月28日,永泰椽板龍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1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泰椽板龍
  • 批准時間:2007年8月28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州市
  • 保護單位:永泰縣文化館
  • 項目編號:Ⅲ-12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永泰椽板龍,始於清康熙年間,已有300多年歷史,乾隆時期為其鼎盛時期。主要流傳在永泰縣梧桐鎮埔埕村。
傳說乾隆時期的梧桐鎮埔埕村貧窮落後,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鄉間便組織舞龍,每家每戶自發捐贈一條板凳連線成龍,故稱板凳龍。因板凳龍舞動起來太費勁,且動作笨拙不美觀,後改用椽板製作,擺起來輕鬆自如許多,於是改名叫椽板龍。
永泰椽板龍
永泰椽板龍
後來幾經改良,曾在椽板上裝上蠟燭、紙糊燈籠,不過紙燈籠易被燒,於是20世紀80年代後又換上了電燈,現代年輕人們又裝上LED燈,後面推著一個發電機供電。外面套黃色布,裹成圓筒,一條龍就完成了。
改良後的椽板龍已經找不到最原始的感覺了。在黃家祠堂,存有一條更為古樸的椽板龍。這條椽板龍由32根椽板組成,每根長4米,另加龍頭和龍尾。每根椽板上裝有4個節能燈,外套小紅燈籠,椽板燈籠都可見,所以雖然看起來有些粗陋,但是亦有隆重和莊嚴之感,需要七八十人才能共舞。這個龍是黃氏祠堂里最早的椽板龍,代代相傳,每年都要檢修一遍。一般元宵節才會拿出去舞,每次使用後都要經過整理後完整保存起來,所以至今還有古老的味道。

舞蹈特色

椽板龍有長有短,長者32節,短者28節,每節長3.3米,厚2厘米,第一節接頭各留10厘米,鑽一直徑為3厘米的圓孔,裝上一根約60厘米長的短棒,供舞龍者使用,使整條龍轉動自如。每節還裝有4個高40厘米,直徑20厘米的燈籠,每條椽板龍安裝的燈籠在百盞以上。
燈籠上所書“三大駕”,即所拜祭的三個神靈:廣平尊王、林顯相公與鄭仙公。游龍開始時,前有一對大燈籠引路,接著鳴鑼開道,接著是彩旗隊,然後是一個高舉龍珠的引龍人。舞龍人員的衣褲以黃色為主,鑲紅邊,著白色鞋。4條龍頭尾相接,長達四百多米,龍身蜿蜒盤旋,四百多盞燈籠燭光閃閃,十分壯觀。每條龍都配有幾套鑼鼓,並伴有踩高蹺、陸地行舟之類活動,場面宏大。游龍隊伍所到之處,家家點上香燭,燃放鞭炮,虔誠迎送。全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全都融入這一活動之中。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每年元宵節,埔埕村三姓民眾歡聚一堂,共同舉辦一年一度的永泰椽板龍游龍活動,這一習俗數百年不改。游龍活動是埔埕民眾增進友情,密切關係的一個重要紐帶。
保護措施
2020年,永泰縣梧桐鎮人民政府聯合縣文聯開展“鳳棲梧桐”採風活動,拍攝非遺物質文化“椽板龍”歷史文化宣傳片。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22年2月14日,2022年全國“村晚”示範展示活動在永泰縣嵩口鎮舉行,活動中表演有永泰椽板龍節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