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山門為並連體拱形牌樓狀,大塊青磚雕刻築建而成。中門頂額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補初老居士手書“永明寺”三個大字,兩邊有近代著名高僧明陽老和尚所題“風月無邊一塵不到菩提地,山河環繞萬善同歸般若天”的對聯。做工精細,圖案清晰,美觀大方,是大像山僅有的一座磚磚刻建築。
寺院簡介
姚秦弘始三年(公元401)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從
涼州東入長安之際途經於此,一時
渭河流域佛風日盛,“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矣。”文旗峰,頻臨渭水,環境清幽,山勢峻拔,氣宇雄偉,姚興擇地開居,營宇立像,於此峰上雕鑿高達23.3米石胎泥塑釋迦牟尼佛石窟(又一說該石窟開鑿於公元366年),增建寺廟,佛事廣宣,文旗峰因大佛而聞名。又因佛祖乘象入胎而降生,故名
大象山(文革後改為“大像山“),俗稱大佛爺山。大像山又名石窟寺,該石窟與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
麥積山遙相呼應,是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永明寺現今常住僧眾二十多人,作為
甘谷的佛教中心,在全國佛教界具有一定的聲譽和地位。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寺院每年四月八、七月十五都會舉行盛大的佛事活動。多年來在佛教協會會長本逢大法師的帶領之下,多次舉辦慈善活動,捐助學習用品,衣服等,幫助邊遠山區的貧困學生和當地民眾,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被縣政府評為全縣宗教工作先進集體。二零零四年六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甘肅省佛教協會會長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活佛視察工作時指出:“永明寺舉辦兩次三壇大戒法會,為
甘谷增了光,成為全市宗教工作的亮點,更是全省宗教工作的亮點”。永明寺憑藉大像山的奇特秀麗,古佛的善佑,高僧的修持和信眾的虔誠,將成為輝煌的隴上名剎。天王殿
走進山門就看到天王殿。結構為單挑檐外圍16柱迴廊式,棋盤亮窗對開,前後相同,殿內正中供奉金身彌勒佛像,笑口常開,皆大歡喜。兩邊分別坐著,高大威猛,神勇無比的護國四大天王,各自手持法寶,堅守著護持佛法的職責。彌勒佛佛後面站著全身金色盔甲,手拄降魔寶杵的護法韋陀菩薩。
客堂和齋堂
在客堂和齋堂之間的院子裡放著一座三足四層寶鼎,上台階就可以看到兩邊有鐘鼓樓,這是全縣最大的鐘鼓,寺院每天都會按時敲響。這個院子兩邊是丈室和影堂,還有祖師堂和伽藍殿,祖師堂供奉有
淨土宗十三代祖師坐像,伽藍殿供奉的是給孤獨長者、祗陀太子、波斯尼王和關羽(皈依佛法,成為佛教的護教伽藍)四大伽藍坐像。兩殿對峙,各五間。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正座東南,高12米。寬19.8米 ,進深16米,殿為琉璃瓦脊獸飾頂,殿內正中為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手托金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手托金蓮台座,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坐像,手持琉璃寶珠,迦葉和阿難二位尊者,雙手合十。佛像莊嚴而清淨,和藹而慈祥。殿內東西為十八羅漢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後側正中為漢白玉觀世音菩薩站像,高2.4米,有彩塑善才和龍女作侍,兩側分別供有青獅坐騎文殊菩薩和白象坐騎普賢菩薩坐像,大雄寶殿是永明寺主體建築最莊嚴,最高大的殿堂,巍峨雄壯,光彩耀眼,顯得非常輝煌。
藏經樓
殿後面為藏經樓,共三層,高21米,底層寬16.6米 ,深20米,頂層樓內除藏有兩部大藏經外,還有其它佛教經書一萬多冊。二層為戒壇,在這裡舉辦過兩屆三壇大戒傳授法會。最下層為
禪堂是出家人參禪修行的地方,樓內分層供奉有緬甸漢白玉佛像。這是寺院最重要地,也是最顯得清靜的地方。
講堂
永明講堂建在寺院外邊觀音洞處,共三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一樓兩邊為大齋堂,可容500人同時用齋,二樓為講堂,可容600人聽經,三樓是僧房,可以住200多人。環境清幽,在樓頂可以看到永明寺全景和大像山局部。
以上為永明寺主體建築群的分布,2005年永明寺建籌建海會塔。
盛唐時期
盛唐時期,佛法鼎盛,禪者僅以道法相授,多居岩穴,大像山也開鑿多處禪窟。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禪宗一花五葉,宗門多雜,馬祖道一禪師,不拘舊制,開創叢林,以安禪侶,其法嗣百丈懷海禪師,制定清規,經唐末五代,宋元,數百年之久,叢林之制日臻完善,禪者集中居住,修證自性。明朝初年,僧人出身的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推行佛法,大像山以西的金仙寺石窟,華蓋寺石窟等石窟寺群,合稱為大像山永明寺,設立十方叢林。當時永明寺為
伏羌縣(今
甘肅甘谷)二十四大寺之首,自此全縣佛教以永明寺中心,臨濟宗風,興盛不衰。清同治二年(1863年),因兵燹毀於一旦,又隨之縣城東西南北四大禪院的興起,永明寺
臨濟叢林之制式微,釋儒道三教各踞石窟傳教修行。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佛教
淨土宗念佛法門,發揚光大,信眾甚多,。民國36年古歷潤二月永明寺方丈敬玄大和尚, 在永明寺(今無量殿)設立戒壇,禮請十方大德,舉辦傳授大戒法會,全國僧俗二眾受戒者三百餘人,戒期五十三天。聲勢浩大,盛況空前,法事清淨,戒律精嚴,盛及一時,六0年敬玄方丈病危,遂將永明寺交於其弟子本逢法師。十年浩劫永明寺未能辛免於難 。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後宗教政策得以落實,
甘谷佛教協會成立,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永明寺被正式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身為佛協理事的本逢法師感於永明寺有名無殿,恩師重託。和師弟本和法師,徒弟覺來法師 帶領四眾弟子,收回了大佛,財神殿,靈岩寺,三聖殿等部分殘缺的石窟和破舊的殿堂,於一九九二年依山勢破土動工,舉行大雄寶殿奠基儀式。三年來經諸山長老,各地信眾的幫助和本寺僧人來的努力, 於九四年先後建成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客堂,齋堂,丈室,影堂,伽藍殿,祖師殿 ,大雄寶殿等,在這期間香港聖一法師應邀來寺弘法指導,捐款十多萬元。在緬甸華僑傅鳳英居士的護持下,請來了六尊緬甸漢白玉佛菩薩造像,更顯隴上名剎之寶光。
九五年三月舉辦了隆重而莊嚴的寺院落成,佛像開光,方丈升座,和居士菩薩戒傳授法會,參加者千餘人 ,從此永明寺又懷復了叢林之制,佛像莊嚴,殿堂整齊,佛事興隆,香火鼎盛,仰慕者絡繹不絕,皈依者數以萬計,常住僧眾五十餘人,培養了一些優秀的佛教人才,盛況前所未有,是西北地區唯一的一座漢傳佛教正規的禪淨雙修,念佛為主的十方道場。 給當地經濟發展和旅遊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以後的幾年裡,又建成了藏經樓,永明講堂和一些僧人住房。
九八年七月一八月年經中國佛教協會的批准,北京廣濟寺監院演覺法師的大力幫助,方丈本逢大和尚與監院覺來法師四處奔勞 ,分別成功舉辦了改革開放後西北第一,二屆三壇大戒傳授法會, 特邀國內高僧茗山,一誠,傳印,常明,澈性等諸山長老百餘人住持和參與法會。全國23個省市,僧俗受戒弟子兩千多人,(其中香港法師和受戒弟子六人),十幾家新聞媒體都做了採訪和報導。由於寺院坐落在大像山地勢陡峭的山溝邊,以至經常會滑坡坍塌,對寺院和僧人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方丈和尚非常著急,於是又開始了寺院的圍護工程,治理山溝,水土流失,綠化,三年中稍有成效,環境得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