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魚化石,產於浙江省金華永康市古麗鎮附近方圓五公里的山坡上。該魚化石的輪廓近如現在淡水中的鯽魚,形體較小,最大的不過10厘米長。在灰黃色的頁岩中,原始魚類的當時形態有的呈直挺狀、有的為彎曲掙脫狀、有些則多條重疊、交揉在一起,大多魚刺、脊椎骨顯露清晰。還有類似鰻魚的化石,以及卷著長須印在頁岩上面的蝦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康魚化石
- 出土地點:浙江省金華永康市古麗鎮
簡介,形成原因,當地傳說,
簡介
永康魚化石,產於浙江省金華永康市古麗鎮附近方圓五公里的山坡上。該魚化石的輪廓近如現在淡水中的鯽魚,形體較小,最大的不過10厘米長。在灰黃色的頁岩中,原始魚類的當時形態有的呈直挺狀、有的為彎曲掙脫狀、有些則多條重疊、交揉在一起,大多魚刺、脊椎骨顯露清晰。還有類似鰻魚的化石,以及卷著長須印在頁岩上面的蝦化石。
在產地山坡上,到處裸露出一片片擠壓著的薄板狀頁岩,魚化石則蘊藏其中。挖出頁岩後,用鐵鑿沿著岩石的紋理輕鑿下去,將頁岩一片片分開後,就可找到形態各異的魚化石。
形成原因
古麗鎮附近一帶的山勢平緩,分布著距今約三千萬年至六千萬年前的侏羅紀、白堊紀時代的山群。附近不遠處,至今留存著火山口的遺蹟。據分析該地區古時候應是一片水域,由火山活動、地質變遷等因素引起水域乾涸,成為陸地,將原始魚類保存在水成頁岩當中。
當地傳說
相傳離畚箕底兩公里的山崗上曾建有一座寺廟,廟內和尚眾多,香火鼎盛。有一年,這一帶大旱,和尚和村民們祈佛求雨都不見效。這時,廟中來了一個年輕的遊方和尚。每天一大早,他就小跑到杏花村挑回一擔擔清涼的井水,這很令廟內和尚們稱奇。一天,乘著遊方和尚挑擔到杏花村時,廟內和尚們就派一人緊跟其後。只見遊方和尚將擔放在杏花村邊一口枯井前後,就坐將下來,分別往兩隻水桶中吐了兩口唾液。頃刻間,水桶內就漫上亮晶晶的清水。來人以為見了妖怪。就慌忙跑回廟中將看到的情況一一告訴眾和尚。眾和尚就開始盤問遊方和尚來自何地?遊方和尚說他是龍所化,到這裡避靜的,看到你們和百姓們遭受天旱,因此略施小計暫解燃眉之急。眾和尚不信,一定叫遊方和尚化身給他們看。遊方和尚無奈,就盤腿而坐,雙掌合一。突然狂風大作,遊方和尚已不知去向,一條巨龍沿著寺廟的圍牆盤旋在上空。巨龍張嘴一下子吸光了廟前放生塘內僅剩的水和水中的魚蝦。遊方和尚現身前曾吩咐眾和尚不要擊鼓敲鐘,否則他現身後就不能變作人形。擊鼓鐘,本是寺廟每天必行的規矩,一到傍晚,有和尚就拿起木槌敲起了沉悶的暮鼓。隨著咚咚作響,盤旋在寺廟周圍和上空的龍,就騰空而起,沿著畚箕底等山崗往石柱、縉雲方向稍縱即逝。第二天,百姓們在畚箕底等三個山崗上發現了龍逃離時掉落的魚、蝦。百姓們認為這些是神物,沒有一人敢去撿拾。久而久之,這些魚蝦鑽進岩石內,就變成現在的魚化石、蝦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