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宋乾德三年(965年),原泠道故城遷來寧遠新縣城始建,稱學宮。
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縣朱公慶重建,置學糧六百石;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煅;明洪熙初(1425年)、成化十一年(1475年)相繼修復;明弘治六年(1493年),知縣漂元振加建欞星門;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知縣周涼惑於形家言,遷學於東廓;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知縣劉孔愚復移幫地重建;明隆慶六年(1572年),署縣事道州刺黃文科易欞星門為石,崇禎末毀於兵燹。
清康熙七年(1668年),宗人府高珩捐銀二十四兩修沿宮牆;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知縣徐經頗有興作,工未竣而去;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知縣沈仁敷繼續興工完成;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清乾隆七年(1741年)有修葺之役;清乾隆十四年(1748年),訓導陳登庸建騰蛟起鳳二門;清乾隆三十三年(1767年),知縣詹爾廉,盡易其舊;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緒八年(1882年),黃習溶以四品軍功回鄉,倡修文廟,耗銀六萬餘兩,歷時十年,易大成殿、大成門、崇聖祠檐柱為石,重修欞星門石坊等。
民國元年(1912年),文廟被改為民眾教育圖書館。民國十五年至民國十六年(1926年~1927年),文廟被縣農民協會占用辦公。民國十六年(1927年),馬日事變後,仍為縣民眾教育圖書館。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湖南私立育群中學從省會長沙避日寇遷來寧遠占用文廟作校舍,東西廡、明倫堂等房內均增為二層木樓,樓上作宿舍,樓下作教室,文廟雕花門窗均被拆除。
1951年,湖南私立育群中學遷回長沙時,只剩空屋架。
1954年,文廟房舍被改作寧遠縣糧食局直屬倉庫,全被安裝木倉,東圍牆被裕民發電廠開洞作鍋爐門,照壁一帶為電廠堆木柴的廠棚。後園被寧遠縣簡易師範占用。
1955年,寧遠縣人民醫院占用文廟外園西圍牆建門診部。
1959年3月,寧遠文廟被公布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遠縣文化館進駐文廟管理(文物專乾設文化館)。省文化廳撥3000元,將鄉賢、名宦祠改作圖書室和辦公室。縣文藝學校隨文化館進駐文廟,西廡被改作教室,大成殿被改作男生宿舍。
1963年,湖南省文化廳撥9000元,翻修大成殿屋面。
1964年,寧遠縣文化館在前園栽柑橘、抽子等果樹,大成殿天井內栽柏樹。
1966年,文革初始,紅衛兵以破四舊為名,衝進文廟砸毀石雕局部40餘處。
1967年,大成殿孔子神龕、匾額被文化系統的“革命造反派”拆除。圍牆上“文武百官於此下馬”石碑兩塊被拆除。
1968年,文廟被改成“毛澤東同志光輝形象敬仰館”,在照壁上開大門,可進5噸大卡車;同年,登聖坊外被軍管主任、革委主任趙守業批給城關水果業合作商店建水果店,登聖坊被拆除,改為圍牆。
1973年,湖南省革命委員會重新公布寧遠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說明碑被加進了“批林批舊”的內容。
1977年,恢復文化館建制,文廟被縣文化館、圖書館、文化局占用。
1979年,寧遠縣文物館在文廟後園,崇聖祠後建磚混樓房1100多平方米,並在崇聖祠後挖井。
1983年,湖南省政府重新公布寧遠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寧遠縣老年人活動中心,占用明倫堂作活動室。
1985年,登聖坊前水果店被責令搬遷,登聖坊得以恢復,照壁上中門被堵上,恢復原貌,並對社會正式開放,門票兩角。
1987年,圖書館遷出文廟,縣音像發行站占用名宦祠。
1889年,後園文化館另在其新舍東開大門,不再經文廟出入。
1990年,寧遠縣文化局遷出文廟,文化音像站同時遷走。
1991年,國家文化局發來修繕申請補助表,造預算20萬元。
1993年,改照壁為仿古式文淵閣。國家文物局下撥20萬元修繕經費至省文化局,湖南省文物局派瀏陽古建隊修文廟,經費未到,只作完10萬元木構件而停工。
1996年,文廟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湖南省文物局派衡山古建公司修繕西廂房。
2000年,湖南省政府啟動文廟環境保護工程,拆除西側房舍1.2萬餘平方米。
2003年,中國文物研究所來文廟制定修繕方案。
200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進行全面修繕,當年完成面修繕工程。
建築格局
寧遠文廟座北朝南,平面呈現長方形,南北長170.8米,東西寬60.2米,占地面積10282.16平方米。全廟分為前園、內院、後院三重院落。其中大成門將前園與內院分隔開。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將內字與後院分隔開。採用中軸線對稱式建築布局。中軸線上自南向北有照壁、泮池、欞星門(石質牌坊)、大成門(硬山三級馬頭牆)、大成殿(重檐歇山)、崇聖祠(硬山前檐後單檐)等建築。兩側分別對稱式建有登聖坊、步賢坊(磚坊角亭)、騰蛟門、起鳳門(方門角亭)東廡、西廡(硬山)、明倫堂、尊經閣(硬山)建築,其中、內院採用連廊將所有房屋連線在一起,後院原建有學倉、庖廚(今不存)。
主要建築
泮池
泮池,位於前園最南邊,南為照壁,東為步賢坊,西為登聖坊、北為欞星門。泮池為方整石砌築,深2米,直徑33米。
欞星門
欞星門,位於泮池北面正中。為方形四柱三門二中天式石牌坊。寬8米,深1.5米,高8米,卯隼結構,高鏤孔浮雕門匾,鏤孔花窗。前置立雕石獅兩尊。主樓北面的鳳在上龍在下的圖案,為其留下了時代特色。
大成門
大成門,位於欞星門北正中33米處,兩側左右分別與鄉賢、名宦二祠共山牆相連。寬17米,深13米,高9米,台其高0.45米,三級馬頭硬山單檐屋面,三洞雙開大門,縱向兩列、橫向四列柱網,前後檐;廊下為高浮雕鏤孔石柱各二根,高5米。卷棚檐飾。前中門石柱以“雙獅戲子”圓木雕為譽替。大門飾乳狀門釘,山牆下有彩繪壁畫及魚龍泥塑。
大成殿
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築,位於大成門北26米,座北向南,建在高1.8米的平台上,重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築。東西寬28米,南北深20米,占地560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高18.5米,四面環以3米寬走廊。柱網為橫五縱六、廊柱為石制,前後廊檐石柱為高浮雕鏤孔龍鳳石柱,東西兩側為八棱形石柱。全柱為杉木,徑大0.4米;採用穿斗式,抬梁式混合構架,檁上鋪望板,前廊卷棚開花,月樑上有木雕花卉圖案裝飾,檐下飾卷棚。帶窗頁子門;頭檐下飾繁式、亂紋式花窗。
月台及丹墀
月台在大成殿正前方與大成殿相連。東西寬13米、南北深9米,高1.5米。三面護以圍欄;丹墀在月台正中,寬4米,深3米,成1.2米——0斜置於月台前,由五塊石版組成五龍戲水高浮雕鏤孔石雕圖案,兩側垂帶石上建有石護欄。月台枋欄、須彌座、及丹墀護欄、抱鼓、菱角石上均飾有動物、植物花卉圖案。丹墀前立有圓雕石獅一對。
崇聖祠
位於大成殿後18米,座北朝面。東西寬17米,南北長13.5米,占地229.5平方米。為重檐、後單檐式硬山建築,台基高1.8米,殿高13米。南北向柱網兩列,東西向柱網四列,穿斗式、抱梁式混合構架。前檐下飾高浮雕塑雲龍石柱兩根,全柱為杉木園柱,徑36厘米。走廊飾卷棚式天花。兩檐間飾有2米高繁式長窗。帶窗頁子門。兩山下有及前山牆馬頭下飾有灰塑、壁畫。殿前有踏步8級,踏步前置圖雕石獅一對。
文物價值
寧遠文廟以精美的石雕著稱,特別是20根整體高5米的灰色大理石蟠龍舞鳳石雕柱採用高浮雕鏤空工藝,為中國古建築中所僅有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被人們稱為“國寶”。廟內還有月台圍欄石雕、丹陛石雕、欞星門石坊石雕,及三對立獅石雕,這些石雕的工藝手法囊括了高浮雕、鏤孔、淺浮雕、線刻等。石雕與朱梁黃瓦的宮殿式建築相映生輝,猶如一座石雕工藝博物館。
歷史文化
2020年6月1日上午,寧遠縣在寧遠文廟為100多名學齡前孩童舉行傳統的“開筆禮”,用滿滿的儀式感為孩子們進行一次尊師崇禮的啟蒙教育,以此激勵孩子們珍惜讀書機會、勤奮學習,同時又通過這種特別的方式,來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國學精神。
開筆禮,是中國傳統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一種啟蒙教育形式,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成長過程中的首次大禮。在古代,學童會在“開筆禮”,即開學的第一天早早起床來到學堂,由啟蒙老師講授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並教讀書、寫字,然後參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學讀書。這一儀式俗稱“破蒙”。古時,“開筆禮”是極為隆重的典禮,對每個讀書人來講有著重大的意義,被稱為人生四大禮之一。
保護措施
1959年3月,寧遠文廟被公布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3年,湖南省革命委員會重新公布寧遠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湖南省政府重新公布寧遠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自駕車路線:
二廣高速 → S323 → 舂陵路 → 文廟街。
乘車路線:
可乘坐公共運輸寧遠3B路、寧遠1路到文廟廣場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