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安棧房(上海永安紡織公司棧房)
- 地理位置:上海市楊浦區楊樹浦路1578號
- 保護級別:不可移動文物(工業遺產)、楊浦區文物保護點、區級歷史文物建築
歷史沿革,建築參數,建築特徵,建築改造,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六年(1937 年),永安棧房被日軍侵占,被實施所謂的“軍管理”。
解放後(1949年後),永安棧房因“永安第一棉紡織廠”併入“上海第二十九棉紡織廠”,成為單一棉紡原料的倉儲基地。
1961年,為支持國家發展化工事業,永安棧房的倉庫西樓被劃撥給上海化工廠做原料倉庫,而東樓仍歸“上棉二十九廠”所有。
1966 年,永安棧房改名為上海第二十九棉紡織印染廠。
1990年,永安棧房的倉庫東樓成為“上海紡織原料楊浦倉庫”,後被上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改建為辦公樓對外出租。
2015年,永安棧房被“黃浦江楊浦段濱江綜合開發指揮部”辦公室正式收儲,以對其修繕再利用。
2016年,永安棧房作為前上海有機新材料工業園材料成品倉庫。同年,永安棧房被列入《楊浦區64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名錄》,邁入工業遺產行列。
2017年,永安棧房修繕工程正式啟動,該工程旨在修繕現有建築以保留其工業遺產風貌並解決建築結構安全。
2019年起,永安棧房被開始改造,計畫作為世界技能博物館使用。同年,由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對永安棧房舊址進行保護性修繕。
建築參數
永安棧房為英商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無樑樓蓋結構,立面構圖整齊;內部空間為八角形柱稜角斗狀柱帽樓板。2棟建築均為4層,總高約19米,建築平面接近一個正方形,進深和開間均為8跨,柱距6米,總邊長約48米。每層的建築面積在2400平方米左右。
永安棧房的東西樓層高一致,均是首層4.95米,2-3層3.65米,4層4.05米。1至3層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選用了無樑樓蓋的承重方式,柱頭側向放寬約200毫米,從而在八角形楞柱的頂端支起一個稜角斗狀柱帽托,撐起上方的天花板。永安棧房的4層頂部選用的是井格梁,而結構柱截面從首層的650毫米×650毫米到4層逐層收縮到300毫米×300毫米。
永安棧房的東西樓之間,留出了一道9米見寬的縫隙,為整棟建築提供了一條視線通透的南北軸線。間隙自南向北的第3至5跨內,建造了一個集約水平和垂直流線的交通樞紐,其中包括朝南的一座開敞式混凝土雙跑樓梯,朝北外掛的一部貨運電梯,以及連線東西樓的主入口和二層過道平台。間隙上方是突起的屋頂水箱,通過斜向支撐架空在倉庫頂部。
永安棧房的磚牆被填充在結構柱之間的空隙里,牆面略微後退,從而將外凸的框架結構體系暴露在外。建築外立面由此被樑柱分隔成一系列格線,其間是分隔牆和水平長窗。
永安棧房的隔牆高度與長窗高度比例約為1:2,兩者由淺色混凝土窗間牆交叉分隔形成水平線條,並同豎向窗間牆連為一體。隔牆表面採用灰色水泥拉毛處理。水平長條格式鋼製高窗的尺寸為5.4米×1.2米,窗台高約2.4米,每扇窗由16片550毫米×500毫米的窗扇構成,窗扇上下開啟。
建築特徵
永安棧房具有1920年代上海標準廠房的典型特徵:簡潔厚重,結構理性。永安棧房雙子樓的主體結構穩定,門窗和建築內部空間等保存較完好,是反映其時物流業特徵的重要印證。
基於歷史價值,永安棧房竣工於1922年已值百年,它不僅見證了楊浦濱江棉紡產業和物流產業的榮辱興衰,也折射了中國近代最大的僑商企業永安公司的風雲變遷,是上海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基於科技價值,永安棧房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和八角形楞柱支起稜角斗狀柱帽托天花板的方式,代表了其時技術的國際前沿。其形態優美,線條流暢簡潔,空間利用率高,標誌著上海倉儲建造技術邁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基於藝術價值,永安棧房簡潔的建築形制呈現出的是一種工業美學和結構美學,通過外露樑柱、建築比例、鋼製高窗和水平線條裝飾的天際線,反映了民族工業大發展時期的工業審美觀。
基於社會價值,永安棧房已經成為一個上海乃至國人的共同記憶,是一個和百年國運休戚相關的名字。從利民到強國,永安棧房承載的企業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民族實業家,是如今“中國製造”享譽全球的精神源頭。
基於經濟價值,永安棧房堅固的結構體系和流動的空間形式,以及面向黃浦江畔的優越區位,為適應性再利用提供了空間。
建築改造
永安棧房改造主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設計干預的程度,二是新與舊的關係。基於對歷史原貌的尊重,東西樓的總建築面積、建築外輪廓和建築高度基本保持不變,為遠觀者提供真實完整的歷史風貌觀感;同時通過材料和細部的現代設計,為近觀者提供一個明辨新舊的可能性。在東樓立面上,採用絲網印刷玻璃模擬水泥拉毛效果,營造出遠近不同的既視感。該設計手法也被套用在棧房西側的貨道與耳房,從而將歷史原貌、改造痕跡、絲網印刷玻璃的新生所代表的三段歷程,壓縮並置在同一建築立面上。建築師根據史料復建了在2011年被拆除的屋頂水箱,作為濱江觀景廳使用。使用鋼結構替代原鋼混結構,並增設斜向支撐呼應既有結構形式。借用現有的樓梯和電梯,從而形成從地面至屋頂連續上升的觀景流線。
在入口設計上,分解了八角形稜柱形式,得到曲線形的結構符號。設計擴展了二層平台以聯通兩側建造,重塑間隙空間作為交通樞紐的歷史定位,並賦予其景觀平台身份。此外,改善建築效能亦是設計重點之一。通過設定半開放的環廊緩衝帶、使用相變材料外牆、利用屋面布置光電和風電設備、增設地源新風系統,並運用數位技術對改造全過程予以監測,為永安棧房的改造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