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安小陶八一龍燈
- 批准時間:2007年4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單位:永安市小陶鎮文化事業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表演時間,表演形式,表演套路,表演技巧,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永安小陶八一龍燈是群居在八一村張坑的朱文公第十八代裔孫朱啟琳於清乾隆年間所創的迎龍民俗。因八一村朱姓宗族持有而得名,自清代以來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民俗內容
表演時間
舞龍燈是八一村民在年節的一項慶典活動,每逢春節,村民都會舞起八一龍燈,以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平安。每年秋季祭祖時在祖祠也會進行舞龍表演。
表演形式
永安小陶八一龍燈長19.6米,舞者10人,其中1人持龍珠,9人持龍身,故又稱朱氏九節龍。表演者均為村里後生,骨幹由有經驗的中年男子擔當,他們身著黃色漢衣,肥襠褲,束腰帶、打綁腿、穿草鞋或光腳丫,走在最前面的是“燈頭牌”,繼後是龍珠、龍頭、龍身、龍尾,依次而行,待全龍過後,接著是花燈、龍柱、樂隊、煙火等40多人組成的花燈隊。
表演套路
永安小陶八一龍燈表演的套路層出不窮,有園場、風爐柵、卷輪氈、漢卷輪氈、纏龍柱、穿龍柱、穿花、纏橋、上京城等9種套路。
表演技巧
主要技巧表現在隊形變化無窮的“穿”“纏”和過橋上高台的“騰”“翻”“穿”上。“纏”要如膠似漆,纏纏綿綿;“騰”要群峰出沒, 高低有別;“翻”則更是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表演時以鑼鼓助威,旗帳助興,龍在萬點火花中上下起伏躍動,氣勢磅礴,場面壯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永安小陶八一龍燈表演套路多變,要求表演者體魄健壯,相互間配合協調,因此,永安小陶八一龍燈又是一項娛樂、體育兼舉的民眾性活動。
傳承人物
朱建明,1975年5月生於永安,三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永安小陶八一龍燈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朱建明15歲師從父親和制燈手朱昌仰、朱光木。2006年開始接手龍燈隊事務後,他召集村里青壯年後輩,親自傳授父親那裡學到的民俗技藝。參加電視劇《閩中魂》的拍攝;參加永安市首屆筍竹節開場節目。
保護措施
永安市小陶鎮文化事業服務中心為“永安小陶八一龍燈”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8年春節,永安小陶八一龍燈舞龍隊伍在三明市首屆舞龍燈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主要表演
1988年,永安小陶八一龍燈舞龍隊伍參加福建電視台“88年春節同樂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