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應西藏喇嘛惱木汗之請修建白塔寺及白塔。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永安寺白塔受地震影響受損,後重修。
清雍正九年(1731年),永安寺白塔受地震影響受損,後重修。
1964年,永安寺白塔修繕。
1977年,永安寺白塔修繕。
1993年,北海公園管理處對永安寺白塔進行修葺。
建築格局
永安寺白塔位於永安寺善因殿後山頂,藏式喇嘛塔,由塔基、塔身和塔頂三部分組成,高35.9米,塔身立於白石須彌座上,呈覆缽式,最大徑14米,正面有壺門式眼光門,內刻藏文咒語。塔身上部有細長的相輪(又名十三天)和銅質華蓋,最上為婆金火焰寶珠塔剎,整個塔身有306個通風孔。塔內有一高九丈的通天柱,柱頂放一金盒,內裝舍利。塔下藏井內有旱船、佛龕、供桌及喇嘛經文衣缽和法物等。

永安寺白塔
文物遺存
永安寺白塔完全按照藏傳佛教(喇嘛教)和塔式修建,通體為白色。上部塔身為覆缽式,最大直徑約14米。頂部為兩層銅鑄鎦金華蓋,下層為地盤,上層為天盤。地盤重約2000多公斤,下面鑄有4個預埋的鐵環,懸掛著4根牽桿,將整個華蓋與塔身連在一起。地盤下面掛有16個銅製風鈴,每個銅鈴重約8公斤,銅鈴成六角形,外面鑄有六字箴言,風鈴內掛著十字懸垂,下面墜有十字交叉的風葉。天盤直徑約3米,重約1500公斤,鑄有浮雕的輪、螺、傘、蓋、花、瓶、魚、結,這8種圖案均有吉祥如意寓意。天盤中間成半球形圓頂,圓頂的上端有矩形底座,在矩形底座之上托有鎏金火焰寶珠塔剎,包括鑄銅鎦金半月和太陽,月下日上。日上為倒卷蓮花須彌座,托有桃心,心的四周為火焰紋,象徵佛法如日月一般光芒四射,永照大地。華蓋頂上為鎦金火焰寶珠塔剎。塔身下承以高大磚石方形台基。塔座為折角式須彌座,每邊寬約18.2米。塔身高35.9米,如果以底邊至塔剎頂計,高度約為40米。正面塔門有壺門式眼光門,門外刻有由藏文八個字重疊交錯組成的“十自在圖”。
永安寺白塔內部中空,裡面建有佛龕,以銀盒奉舍利子,地下有藏井,藏有旱船、喇嘛經文、衣缽和佛教法物以及織品、五穀、藥材、茶果等貢物。
文物價值
永安寺白塔自建成以來一直是皇城北海的象徵,也是中國佛塔中皇家佛塔的經典之作,同時也是藏傳佛教入主中原帝都的象徵,中國漢藏佛教在清代融合的開始。
文物保護
1957年10月28日,包含永安寺白塔在內的北海、團城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3月4日,包含永安寺白塔在內的北海及團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永安寺白塔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1號北海公園永安寺內。
交通路線
北京市內乘坐101、103、109、124、128路公車,在北海站下車前往。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距離永安寺約4.1千米,駕車約2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