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壽防老

永壽防老指永壽縣兒女為老人臨終前所做的各項準備。永壽縣農村老人年逾60,其子女就開始為其張羅預備後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壽防老
  • 所屬地區:永壽縣
簡介,永壽歷史,

簡介

首先是製作棺木。木料以柏木為上品;松木、杉木、揪木、桐木為中品;楊木、泡桐木、柳木為下品,根據家庭經濟狀況而選擇不同木料。棺材製作大都由民間工匠精雕細刻、彩繪油漆。樣式有重底重蓋(稱全材)、栽鬃拔簧、陰刻陽雕等。有些還要在交木(棺材做成)時擺設宴席,披紅掛彩,兒子、女兒、親朋好友皆要攜禮慶賀。棺材做成後便開始縫製壽衣。由兒子、女兒購料製作,要求單、夾、棉、袍齊全。男性預備黑帽、黑扇、手帕、菸具、枕頭、被子、褥子。女性預備黑絨八角帽、枕頭、被子、褥子。壽衣預備好後,便提前為老人修築墳墓。過去一般都是土墓,現在大多用磚塊璇砌,稱磚箍墓。

永壽歷史

永壽夏屬漆國,商、周時為周的先祖公劉、太王封地,屬豳國。春秋戰國時屬秦。西漢初年開始建縣,時名漆縣,屬雍國,先後隸屬中地郡、內史地、右內史、右扶風郡。新莽時改漆縣為漆治。東漢時恢復漆縣,隸屬右扶風、新平郡。三國時縣境屬魏,改屬扶風郡。北魏時縣境北部屬白土縣,西、南部屬好、漠西縣,東部屬溫秀縣。西魏大統十四年( 548 )於廣壽塬(今渠子鄉永壽坊村一帶)建廣壽縣,先後隸屬徑州、南豳州、豳州。北周明帝二年( 558 )縣治南遷至今監軍鎮永壽村,改稱永壽縣,隸屬新平郡。當時漠西縣和永壽縣並存。隋開皇三年( 583 )撤銷永壽縣制,併入新平,改屬北地郡。其後又恢復廣壽縣名,旋即又撤,轄境先後分屬白土、漠西、上宜、好??等縣。唐武德二年( 619 )復置永壽縣,縣治在麻亭(今永平鄉政府駐地),隸屬豳州。其時永壽、上宜、溫秀、好?? 4 縣並存,縣治均在今縣境內。三年( 620 )永壽縣改屬豳州道招搖軍。四年( 621 )縣城由麻亭遷到義豐璉(今監軍鎮固縣村)。貞觀二年( 628 )縣治又遷至永壽坊村。文明元年(684)改屬奉天縣(今乾縣),以奉乾陵。神龍元年( 705)到至德三年( 758 )先後屬雍州、豳州、京兆府、新平郡。乾元元年( 758 )改屬關內道彬州。興元二年( 785 )縣治由永壽坊遷到順政店(今監軍鎮永壽村)。乾寧元年( 894 )屬乾州。二年( 895 )屬威勝軍。後唐同光元年( 923 )廢軍復州,永壽屬京兆府。當時好??縣、上宜縣仍存。宋初永壽縣更名為長壽縣,不久又改稱永壽縣,先後隸屬彬州、新平郡、永興軍路靜難軍等。乾德三年( 965 )改屬醴州。嘉佑元年(1056)縣治遷到麻亭。熙寧五年( 1072 )又屬彬州。元至元五年(1268)後撤銷上宜、好??縣,境內只存永壽縣,屬奉元路乾州。至元十五年( 1278 )縣治再次由永壽村遷至舊縣城(今永平)。至大元年( 1308 )將永壽所屬的吳店、吳山寺、齊難、莊子源劃歸乾縣,永壽縣境從此穩定下來。明洪武二年( 1369 )屬西安府乾州。民國 5 年( 1916 )屬關中道。 6 年( 1917 )為省直屬縣。 19 年( 1930 )縣治遷至監軍鎮,屬彬縣分區。 25 年( 1936 )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8 年 4 月永壽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 年 5 月改屬彬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 年 4 月隸屬寶雞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寶雞區專員公署、寶雞專員公署)。
1956 年 10 月隸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
1961年8隸屬鹹陽專員公署。
1968年9月成立永壽縣革命委員會,隸屬鹹陽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 10隸屬鹹陽地區行政公署
1981年1月永壽縣人民政府隸屬鹹陽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 10屬鹹陽市人民政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