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彈棉老又稱“永嘉彈棉郎”,永嘉棉胎手工製作技藝也於2012年被列入第六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嘉彈棉老
- 又名:永嘉彈棉郎
- 類別:物質文化遺產
彈棉概況,傳統手藝,歷史演變,插曲,發展過程,
彈棉概況
我也是棉花郎的後代,在永嘉橋下西溪10幾萬人,10人中就有7人是彈棉花主業的。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我國至遲在元代即有此業,時至今日仍有操此行業者;舊時,農村有不少貧苦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另有同名電影歌曲。
傳統手藝
彈棉花,是種古老的手藝。“永嘉彈棉郎、挑擔走四方”,這是早期永嘉商人的典型特徵。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大批的永嘉彈棉人迫於生計,帶著自製的彈棉工具,外出攬活,全國各地都有永嘉彈棉人的身影。一彎彈弓、一張磨盤,手提一個彈花槌和一條牽紗篾,就是永嘉彈棉藝人所有的家當。彈棉藝人先要將舊棉胎拆紗,捲成捆狀在鐵剷頭上鏟細,要是新棉花就去籽後直接鏟細。然後,將鏟細的棉花放在平板上用彈弓(木頭和牛筋所做)將棉花彈細彈勻。再用木盤將彈細棉花壓實,磨實後均衡地來回輔棉紗。最後在棉紗上用木盤磨勻壓堅實,一面就算製作完成,另一面的製作步驟相同,整個過程看似簡單,做起來卻相當不易。經過苦練,不論5公斤大棉被,還是8兩嬰兒被,經過彈棉藝人的巧手,都是厚薄均勻得當,尺寸準確,四角堅挺對齊。而且遇到要嫁女兒辦喜事的人家,彈結婚棉胎要擇吉日,新娘出嫁日有“紅包”給彈棉師傅。還要精心地在棉胎上做出紅雙喜、鴛鴦、麒麟等吉祥的圖案,一些老師傅能做得維妙維肖,而且經濟耐用。
元代王楨《農書·農器·纊絮門》載:“當時彈棉用木棉彈弓,用竹製成,四尺左右長;兩頭拿繩弦繃緊,用縣弓來彈皮棉。”溫州地區始於何時待考。舊時,農村有不少貧苦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彈棉,實際上指的是彈棉胎,也有彈棉褥(墊被)。棉花去籽以後,再用弦弓來彈,絮棉被、棉衣的棉,就加工到這一步。如過去女兒嫁妝的棉絮都是新棉所彈。一般人家也有用舊棉重新彈加工的。彈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為弦;還有木棰、剷頭,磨盤等。彈時,用木棰頻頻擊弦,使板上棉花漸趨疏鬆,以後由兩人將棉絮的兩面用紗縱橫布成網狀,以固定棉絮。紗布好後,用木製圓盤壓磨,使之平貼,堅實、牢固。按民俗,所用的紗,一般都用白色。但用作嫁妝的棉絮必須以紅綠兩色紗,以示吉利。如舊棉重彈,須先除掉表面的舊紗,然後捲成捆,用雙手捧住在滿布釘頭的剷頭上撕松,再用弓彈。
改革開放以來,有數以萬計的現代溫州人為了創業,遠離故鄉,外出闖蕩,他們整年奔波在全國城鄉,足跡遍及神州大地和世界各國,為“溫州模式”的創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就是經彈棉郎為代表的溫州人走四方創業精神的傳承。
現今,手工彈棉逐漸為機械所代替,有所減少,但由於我國幅員廣闊,手工彈棉仍在各地流行。
歷史演變
“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這是彈棉花工匠們對自己的手藝的一種詮釋,也是人們對他們的勞動最為形象的比喻。蔣老漢不善言辭,但乾起活來卻也一點不馬虎。彈棉花不僅是費力也是個精細活,敲弓的時候要花大力氣,而“上線”則是細緻的工作,要蔣老漢和妻子一起才能完成,擺上一個小小的花樣,一條棉被就初具雛形了。
最後再經過多次的壓、磨,一整套工序下來,一條暖暖的棉被就在手藝人的手中完成了。從彈、拼到拉線、磨平,看著簡單,做起來卻也挺費時間,蔣老漢這么熟練的手藝,這一天也就不過能彈上一、兩條。
從上世紀末起,彈棉花這個老手藝就已經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因為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家裡蓋的,已經不僅僅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種繁多、色彩斑斕的各種各樣腈綸被、九孔被,對於這些方便簡單又暖和的玩意兒,大多數人還是認同的。同時彈棉花的手藝也慢慢的被機械化操作所代替,這裡便是一個機械化工廠,生產效率是手藝人的幾十倍。
彈棉花是很古老的工藝了,即使是現代生活我們也離不開它。因為,即便是年頭久遠的又硬又黑的棉絮,一經重新彈制,又潔白柔軟如新,很是神奇。可彈花匠人工作很是辛苦,灰塵很重,很多人在露天作業,隨便找個牆角或打個棚子就可開張。幾乎沒有人想從事這個職業了。
插曲
《彈棉花》
彈棉花歌詞
彈棉花啊彈棉花
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
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
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
哎喲勒喲勒 哎喲勒喲勒
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
那個姑娘要出嫁
彈棉花羅彈棉花
半斤棉彈出八兩八喲
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
彈好了棉被姑娘要出嫁
發展過程
彈棉花是一種老手藝了,最初都是一彎彈弓、一張磨盤、一個彈花棰和一條牽紗篾。吊弓的構造很簡單,彈花時全仗人手用彈花錘擊打弓弦,將棉纖維彈松,每人每日不過彈皮棉8斤。其傳承方式也是由師傅帶徒弟或父傳子,所以現在很多彈花匠的手藝都是祖傳。
不過在上個世紀90年代起彈棉花手藝發生了根本上的變化,彈花機的出現讓彈棉花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彎弓、磨盤、彈花錘等彈棉花器械開始淡出彈花匠的視線。
在2003年四川愛家工貿有限公司為讓更多的人從事彈棉花這一傳統行業,免費傳授彈棉花技術,彈棉花這個項目開始正式進入創業者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