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全社

泉州市泉港區峰尾城東門內的永全社又名社亭,坐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220平方米,由山門、禮堂、大殿組成。系硬山屋頂,雙屋脊,古宮殿式建築。大殿一分為五,中殿敬奉觀音,左殿奉祀天上聖母,右殿奉祀陳仙姑,左偏殿奉祀社主,右偏殿奉祀關夫子、趙匡明及紅面相公。禮堂東西列序,左右分行,有圓形大柱六對,半圓壁柱三對,棟樑交錯,斗拱層疊,牌匾對聯鎏金噴漆,飛天壁畫琳琅滿目

山門左中右三開並列,門扇繪有秦叔寶、尉遲恭之神像,威武森嚴。牆面瓷磚陶甓相間,詩畫浮雕兼容。中門屋頂前部,有一閣樓碑亭,懸木兌斗拱,翹脊飛檐,古樸大觀。
社亭對面原有一放生池,荷花盛開,香氣襲人,現已填平壘石築成戲台,左側山門前面有口大井,“甚旱不竭,城之內外千家,皆資於此,又有三百餘網,日日於此洗滌,往來漁商等船無不於此取汲……”此井素有“萬人神井”之譽,是圭峰十二景之一。詩云:城內千家同一井,朝朝來汲懸修綆,於今各得炊煙起,誰憶拜求前效耿。
永全社原址在舊城頂,系劉姓入峰尾始祖士賢之子元哲、予岳、本初昆仲於明洪武末年倡建,初時僅有諸椽數瓦,貌似小亭,俗稱“社亭”。又說永全社上有一亭翼然,故名。明隆慶壬申六年(公元1572年),因舊城範圍狹小,拓建大環城,劉姓人民悉數進入,永全社也由舊城頂徙到東門內。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峰尾奉命移民,永全社及其它廟宇同遭燒毀,社主之神像隨遷至仙遊賴店。迨至康熙廿二年(公元1683年)才奉詔回峰,於1695年在族中耆宿的倡議下,修葺一新,並改為三殿,中祀三寶(畫像),左祀社主,右祀觀音菩薩及陳仙姑。永全社經二百多年的風風雨雨,搖搖欲毀。有一天,對門房舉人劉瑞鳳到此進香,“大雨留賓”,目睹雨水從破損的天窗處汨汨而下,不禁感慨系之,發願重修永全社。遂捐銀元二仟伍佰兩,作為啟動資金;並發動民眾,群策群力,於清光緒廿六年(公元1900年)恢復為五大殿。
永全社經過重修後,現在被列為區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