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吳城排工號子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永修吳城排工號子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音樂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簡介

吳城排工號子產生於扎排、放排的全過程,直接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一種來自於原始的聲樂。不同的勞動,有不同節奏的號子。大體按工序可分為扎排、撈排、倒梁、扛排、拉排、傳纜、絞車等。扎排號子:是排工將木頭紮成底排的號子,也就是木排的第一道工序的勞動唱詞。撈排號子:是幾個排工一同用鐃鉤將飄浮在水面上的木頭先沉下水,再借著木頭的浮力,由一人領唱眾人和,齊心協力將木頭迅速鉤上底排。倒梁號子:是排工將木排的首、中、尾用纜子把橫樑緊緊扎牢協力清唱,其目的是防止木排過急流險灘時被衝散架。扛排號子:是當木排擱淺時,排工跳入水中每人用一根碗口粗細的木頭伸進排底,或以肩膀扛或以臂膀使勁撬動木排的號子,這種號子聲音低沉渾厚,聽之令人有抑婉悽然之感。絞車號子:是排工放排前搖動絞車起錨準備運行時唱的。扛排、撈排、傳纜、絞車等等一系列的體力活,講究的是分工與合作,需要大伙兒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種勞動號子,主要是用來統一指揮、協調動作、鼓舞士氣。號子的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有一領眾和的多人唱,起句高亢、激昂,和聲則配合默契、低沉、有力,生活氣息濃厚。節奏鏗鏘,音調粗獷,氣勢豪邁。歌詞有兩字、五字、七字句,間以襯句有對比有較自由的個人唱,它們都與勞動的力度的強弱、動作的快慢相關聯。排工號子大都是生活氣息濃厚。節奏鏗鏘,音調粗獷,氣勢豪邁。歌詞有兩字、五字、七字句,間以襯句連線和擴展。曲調的特點一般是用材較少,結構上常用一個單一樂節或樂句加以多次變化重複,句幅較短,簡潔明快,大多用一個基本統一的節奏型,貫穿前後。

歷史淵源

吳城地處江西五大水系交匯處的鄱陽湖之濱,扼江西水路咽喉。贛江、修河、潦河穿境而過,水陸十分暢通。沿內河直達全省各地。經鄱湖入長江,可抵皖、浙、蘇、滬、鄂、湘、川、渝等省市。自漢晉以來,一直是中原南北官道(鄱湖——贛江——大庚嶺——北江)水運碼頭。吳城木材水運行業分扎排與送排,送排的排工是把紮好的木排撐出鄱陽湖進入長江送往長江流域各省、市。扎排工人寒冬穿釘鞋、披蓑衣,暑夏戴斗笠、光膀子,口中哼著號歌,一年四季在木排上勞作。自公元1615年起,從吳城輸出的木材達百萬立方米,排工達千人。公元1736年,浩瀚的鄱陽湖面,停滿了來自全省及湘贛鄂邊境的木排,水上停放的木排綿延十幾華里,真所謂“見排不見水,見船不見湖。”公元1796年至1826年間,吳城“有8座碼頭:大碼頭、中碼頭、下碼頭、全楚碼頭、楊泗碼頭、五顯碼頭、司前碼頭、水滸碼頭。每天停泊船隻多達千艘。”(《永修縣誌》)至公元1851年,吳城進入鼎盛期,口岸轉輸經濟功能已超過省府南昌,享有“裝不盡的吳城,卸不完的漢口”之譽,此時的吳城,已成為江西木材外運的最大集散地,在“茶、木、鹽、紙、麻”五大行業中,木材轉運對吳城商業支撐的作用最大亦最為長久,始終為“商品過境大宗。”與上饒縣景德鎮、清江縣樟樹鎮、鉛山縣河口鎮,並稱江西四大名鎮。”由於贛南、湘南及贛鄂交界處的幕阜山等地區氣候溫暖濕潤,所以森林植被茂密。從這些地區採伐的木材,紮成小排狀順流而下到吳城,再由吳城的排工紮成長9丈、寬2丈、厚5-8層的大木排。得天獨厚的水運條件,使吳城自然成為江西規模最大的木材集散地。發達的商運給吳城帶來了空前繁榮。吳城排工號子是世代排工作業時脫口傳唱的原生態號歌,具有頗濃的吳歌韻味。據在當地考證,吳城排工號子於清朝光緒年間就已盛行。凡有木排作業生產場景,排工必異口同聲作歌唱和。所以,吳城排工號子產生於勞動,是排工生產時的原始聲樂。

基本內容

①號子分類。分扎排(將散木紮成底排)、渡揪纜(傳遞纜繩的活路)、倒梁(將木排的首、中、尾用橫樑緊緊扎牢)、作排(將小排紮成大排以便推銷和航行安全)、出錨(將鐵錨沉入水底或固定岸邊,以免木排漂流)、提錨(排行前,將鐵錨提起)、絞車(木排前進受阻時,將纜繩繫於前方,絞動木製的車輪,拉排前進)等七道工序,每道工序有一專用曲牌,起著指揮勞作,激發勞動熱情的作用。
②演唱內容。吳城排工號子,除“絞車”有成段實詞外,大多只有襯詞吆喝,僅有“起來喲”、“渡揪喲”、“倒梁喲”、“拉到了喲”、“龍出水喲”等,用以點題、提示、形容等。
③演唱形式。排工號子均為一唱眾和,曲牌的曲首一般有一短小的領句吆喝,時而高聲迅喚,時而沉著,時而熱烈,時而低聲迅告。它是勞動工序及感情的提示,曲牌的動機,又起著發號施令的作用。
④扎排號子:是第一道工序的勞動唱詞,即排工用篾纜將木頭綑紮加固紮成底排的號子,此曲一領眾和。
撈排號子:是排工用鐃鉤將漂浮在水面上的木頭先沉下水,再憑藉木頭的浮力,齊心協力將木頭迅速鉤上底排時唱的,此曲由一人或兩人領唱,節奏較自由。
傳纜號子:是將篾纜傳到尚未成形的排上使用時唱的。此曲一領眾和,節奏明快,音調起伏婉轉。
倒梁號子,是排工把木竹紮成排後,將木排的首、中、尾三部分用篾纜把數根橫樑紮緊扎牢(防止木排經過急流險灘時被衝散)時唱的,此曲旋律大起大落,節奏剛勁有力。
扛排號子,是當木排擱淺時,排工跳入水中每人將一根碗口粗細的木頭伸進排底,或以肩扛或用臂力使勁撬動木排時唱的號子,這種號子聲音低沉渾厚,聽之有抑婉悽然之感。
出錨號子:是木排成形後,眾排工把繫著粗棕纜的鐵錨通過木製葫蘆架慢慢下到河床底或固定在岸邊(防止木排漂流)時唱的。此號配以激烈的鼓點和“嗨喲、嗨呀”的呼喊聲。
提錨號子:是眾排工用葫蘆架慢慢把鐵錨從水底提起時唱的。此曲首先擊鼓三遍,然後一領眾和,召喚排工奮力將錨提起,以便航行。
絞車號子,是排工放排前搖動絞車起錨準備運行,或木排前進受阻時,將纜繩繫於錨船上,大家齊心協力絞動木製絞車,收縮纜繩,拉排前進時唱的。這種號子近似民間小調,表現排工集體勞作時的歡快心情。

基本特徵

排工號子的音樂結構為一句變化體和上下句變化體等。五聲徵、羽調式多見。這兩種調式常常交雜糅雜在一起,句尾慣於下滑,像沉重的呼喚,體現了勞動的艱苦。羽、徵兩種音調的連線常以同頭異尾的手法表現。曲調的發展以模進為主,慣以級進和迴旋式潤腔,間夾少量跳進。曲尾結束時,一句式時常以拉長節奏終止;羽調式常常終止在主音上方四級,有歌聲延綿不斷之感。排工號子以中速稍自由為多,交替拍子常見,緊、松交替的句幅輪換。
吳城排工號子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有比較自由的個人唱,大多與勞動力度的強弱、動作的快慢相關聯;有一領眾和的多人唱,曲首用一短小的領句吆喝,時而高亢激昂,時而低沉舒緩,時而熱烈奔放,起著發號施令的作用。和聲配合默契,低沉、有力,生活氣息濃郁,音調粗獷,節奏鏗鏘、氣勢豪邁。歌詞有二字、五字、七字句,間以襯句連線和擴展,除“絞車”有成段實詞外,大多只用襯詞吆喝,譬如“起來喲”、“倒梁喲”、“龍出水喲”、“拉倒了喲”等等。曲調用材省儉,結構上常用單一樂節或樂句多次變化重複,句幅較短,簡潔明快,大多用一個基本統一的節奏一以貫之。

主要價值

吳城排工號子是江西民間音樂海洋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具有獨特的學術和欣賞價值。1951年,江西人民廣播電台派音樂專家專程來吳城採風,蒐集整理吳城排工號子,並製作成專題音樂節目,在全省播放。1958年,黨的“八大”在廬山召開,吳城排工號子參加了開幕式文藝匯演。1964年,吳城排工號子參加全省農墾系統文藝匯演。1980年,吳城排工號子編入《中國民間歌曲集》。1989年,上海舉辦長江流域文藝調演,永修儲小軍演唱的吳城排工號子博得觀眾滿堂喝彩。由中國商業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江西作家協會會員蔡恆茂編著、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話說吳城》中特產一章就有“吳城排工號子”。
新春佳節,在永修縣吳城鎮的凇門和凇山兩漁村,船工號子聲此起彼伏,這裡的漁民上演了船工號子表演,在新年之際展示了鄱陽湖畔漁民生活和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