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攻戰紋鑒,1935年河南省汲縣山彪鎮戰國墓地出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陸攻戰紋鑒
- 出土地區:河南省汲縣山彪鎮戰國墓地
- 出土時間:1935年
- 紋飾:水陸攻戰紋
- 領域:考古
由來,研讀,
由來
1935年河南省汲縣山彪鎮戰國墓地出土。共出土2器,形制、紋飾基本相同。一件高29.6厘米,口徑54.6厘米,重20千克;另一件高30.1厘米,口徑54.5厘米,重18.75 千克。盤口、束頸、有肩,腹部往下收縮,平底下有圈足,四獸耳銜環。在頸和腹部上下飾3層花紋,以2條凹形寬頻界之,紋飾用紅銅鑲嵌,內容為水陸攻戰,如兩軍對陣、徒卒戰、仰攻戰、投石戰、舟師戰等,都有具體的表現。武士短裝佩劍,或有幘巾,射者張弓搭矢,持戟者前握後運,攻者邁步躍進,死者首級落地。全器286 個人物形態生動,一改過去單純以動物圖像為主的傳統圖案程式,趨向於表現人們自身的活動,這在藝術發展史上是一個飛躍,它為戰國時代戰爭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形象資料。
研讀
水陸攻戰紋鑒是中國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青銅器。1935年出土於中國中部河南省汲縣的戰國時期墓葬。
鑒的造型為大口曲壁、平底圈足。器壁上對稱鑄有2個獸形耳,耳上有銜環。鑒外壁裝飾有3層水陸攻戰紋圖案,圖案人物共286人,均為側影,類似剪影的形式,主要表現人物動作,無五官細部的刻畫。所有圖形都是預先鑄成凹槽,再以紫色金屬嵌鑲製成。此器是戰國時期青銅器中,具有反映社會生活性質的繪畫性紋飾的代表作品。
水陸攻戰圖案主要表現戰爭和宴飲兩類題材,其中以戰爭題材為主。戰爭題材表現的有兩軍步兵交戰、攻城和水戰三方面內容。畫面人物均為平列,沒有縱深表現,但人物主次關係分明。每組人物活動都有高潮,而且注意對環境的襯托,表明當時的繪畫技巧雖然還處於比較幼稚的階段,但在反映激烈鬥爭氣氛和人物動態方面,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表現力。
中國的鑲嵌工藝有著悠久的傳統,早在5000餘年前的殷墟商代遺址中,就曾發現過嵌有綠松石的骨器和銅器。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器的出現,使得在青銅器上刻劃精細的花紋成為可能。匠師們常以在銅器上嵌入金、銀等金屬,再磨光錯平的技法來製作紋飾圖案。把紋飾圖案展開來,就成了一幅完整的畫面。這種技藝後來發展為流行於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金銀錯"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