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水鏡台位於太原西南的晉祠,是現存較大的明清戲台。戲台分前後兩部,從建築形制來看,後台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補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撐卷棚式屋頂,周圍加各種裝飾,製作工藝精細。後台台身四角立柱,有兩面圍廊與前台連成一體。前後台之間設上下場門,中以木板隔開,上懸“水鏡台”橫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嵌入石勾欄,將前後台圍一周,使整個建築渾然一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鏡台
- 建築結構:體現了殿、台、樓、閣四種風格
- 文化內涵:雕刻精巧,集樓、台、殿
- 典故:題晉祠水鏡台
建築結構,文化內涵,
建築結構
從建築結構上看,水鏡台體現了殿、台、樓、閣四種風格。從東邊看去,上部為重檐歇山頂,它像座樓;下部為寬闊的宮殿形制,它又是殿。從西邊看去,上部是單檐卷棚頂,像座閣;而下面又是寬敞的高台。這是一座由殿樓和卷棚合而為一的特殊建築。後半部分單檐卷棚頂樓台式正是演劇的前台,面對聖母殿。四周為廊,門左右各一圓窗,北方古建特點十分明顯。據說台下埋著許多大水缸,每兩個扣在一起,形成4個“大音箱”,這是古代一種增強音響效果的方法。因為有了這大瓮音箱,觀眾不論站在廟裡何處,都能聽到台上的聲音。
文化內涵
水鏡台造型雄奇,雕刻精巧,集樓、台、殿、閣為一體。禧太后初建頤和園時,曾派人照搬了晉祠戲台。
水鏡台上部所懸匾額“三晉名泉”,是清康熙武舉楊廷翰所書,書體清秀,筆力遒勁;而清代補建的卷棚上懸正額“水鏡台”,是清乾隆翰林、名書法家、晉祠人楊二酉所題,以秀麗著稱,被譽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楊二酉是楊廷翰之侄,伯父與侄兒,一武一文,各題名匾,一前一後,同懸於水鏡台上,為這座戲台增色許多。
晉祠每年要舉行數十次祭祀活動,其中的十三個祭日要唱戲,除了祭關帝時在那邊的鈞大樂台演出,其餘都在水鏡台上進行。
題晉祠水鏡台 (七絕三首)
(一)
殿閣樓台四面風,
遠觀近視不相同。
水清如鏡含天理,
善惡忠奸自辨明。
(二)
兩匾同懸台上空,
康乾兩代享盛名。
一文一武伯侄墨,
遒勁渾然乃巧成。
(三)
東坐西朝水鏡台,
每逢祭祀把戲開。
瓮埋四口分雙側,
現代音箱由此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