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銀彈這種說法的源頭來自於1981年2月由民眾出版社翻譯出版的《豺狼的末日》。該書作者是英國政治驚險小說家弗·福賽斯,他的作品以豐富的知識面和巧妙的細節安排而見長。
基本介紹
- 書名:豺狼的末日
- 又名:水銀彈
- 作者:家弗·福賽斯
- 原版名稱:豺狼的末日
- 譯者:民眾出版社翻譯出版
水銀彈的來源,不可行性,
水銀彈的來源
該書描寫一名代號“豺狼”的職業刺客,受僱刺殺法國總統戴高樂的虛構故事。為完成任務,“豺狼”自己設計了一支可以拆開並藏匿在拐杖內的小型狙擊槍,並為其配備了彈頭內灌有水銀的“炸子”。書中對製造這支武器以及槍彈的過程描寫非常詳盡,給所有看過該書的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該書在西方影響很大,1973年還被拍成了同名電影,在國內也曾多次再版,因此“水銀彈”的說法也不脛而走。
不可行性
水銀有毒,同時密度和流動性比鉛更大,理論上確實能實現達姆彈的殺傷效果。但這種設計看起來似乎可行,實際上卻沒有多大的套用價值。書中提到的“水銀彈”是用一種鎳銅合金被甲,22馬格努姆步槍彈改造而來的,由於彈頭體積有限,水銀是通過在彈頭縱長部分鑽孔放入的,然後用熔化的鉛液密封。而水銀常溫下是液態的,受熱後會產生劇毒的水銀蒸氣,吸入或皮膚接觸這種蒸汽都會造成中毒。即使在常溫下,如果沒有良好密封的話,水銀也會緩慢揮發,因此製造和使用這種彈頭對使用者本身來說就有很大的風險。水銀還有一個特性,就是能與銅等多種金屬互溶生成相應的汞齊,對密封條件的要求很高。就彈頭本身結構來說,由被甲和鉛芯組成的“外殼”必須足夠厚,以保證內部的水銀能夠承受發射時的高溫,而且不會因為強大的離心力而過早破裂釋放出水銀,這些條件在實際中是很難滿足的。最關鍵的一點是,由於“外殼”與內部的液態水銀無法緊密結合,因此“外殼”在膛線作用下旋轉時,無法帶動水銀一起旋轉,而水銀的密度又比“外殼”大得多,這樣的結果只能是彈頭出槍口後立即失穩,根本不能準確命中目標。最後,即使能夠一同旋轉,但在打孔、加注水銀和密封的過程中卻很難保證每顆彈頭的份量都一樣,彈頭有輕有重,自然彈著點不可能保持一致。所以“水銀彈”就像“冰彈頭”一樣,雖然符合物理學上的定義,但在操作中卻是無法實用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