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水調歌頭·雲山有宮闕
- 作者:元好問
- 創作年代:金代
- 出處:《遺山樂府》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
庚辰六月,游玉華谷,回過少姨廟,壁間得古仙詞,同希顏、欽叔譜詞中語,為之賦仙人詞,今載於此:“夢入雲山宮闕幽,鸑鷟同侶鴛鳳流,桂月竟夜光不收。世俗擾擾成囂湫,醉飛星馭鞭金虬,八仙浪跡追真游。龜玉笙蹄四十秋,摩霄注壑須人求,覓劍如或笑刻舟。陽燧非無鹿里儔,元鼎以來虛昆丘,東井徒勞冠帶修。松餐竹飲度蜃樓,嵩頂坐笑垂直鉤,只應慚愧劉幽州。”又題:知音者無惜留跡。
雲山有宮闕,浩蕩玉華秋。何年鸑鷟同侶,清夢入真游。細看詩中元鼎,似道區區東井,冠帶事昆丘。壞壁涴風雨,醉墨失蛟虬。
問詩仙,緣底事,愧幽州知音定在何許,此語為誰留?世外青天明月,世上紅塵白日,我亦厭囂湫。一笑拂衣去,嵩頂坐垂鉤。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台城游”等。上下闋,九十五字,平韻。
⑶玉華谷:山谷名,屬嵩山。
⑷回過:經過。少姨廟:少室山的山神廟。
⑹希顏:指雷淵,字希顏,一字季默,山西渾源(今山西渾源)人,金代良臣、詩人,官至翰林修撰。欽叔:指李獻能,字欽叔,河中(今山西永濟)人,金代良臣、詩人,貞祐三年(1215)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雷淵、李獻能,加上辛敬之是元好問最親密的三個好友。譜:把握,理解。語:意思。
⑺此下尚有雷淵題記,略。
⑻“雲山”四句:化用古仙詞“夢入雲山宮闕幽,鸑鷟同侶鴛鳳流”句。鸑(yuè)鷟(zhuó),鳳凰一類的神鳥。真,即天,太虛之域,道家所言理想之境地。游,遨遊。侶,鳳凰一類的神鳥都成雙成對。
⑽區區:謙辭。東井:星宿名,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因在玉井之東,故稱。此指東井星的分野,即秦地。
⑾冠帶:頂冠束帶,指當時的頭面人物。昆丘:指崑崙山,在新疆西藏之間,西接帕米爾高原,東延入青海省境內。
⑿壞壁:指有仙人詞的牆壁因風吹雨打而損壞。涴(wò):污染,弄髒。
⒀醉墨:醉後題寫。蛟虬:蛟與虬,龍無角曰蛟,龍有角曰虬。
⒁詩仙:指寫作古仙詞的作者。
⒂緣底事:因何事。
⒃愧幽州:原古仙詞中有“只應慚愧劉幽州”句。劉幽州即劉虞,字伯安,處舉孝廉,後遷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以事去官,後復拜幽州牧。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討公孫瓚,兵敗被殺。
⒄定:確定。何許:什麼時候。因原詞題有“知音者無惜留跡”語,故元好問有此問。
⒅囂(xiāo)湫(qiū):喧鬧聲聚集,喻指人世間的煩惱。囂:喧譁。湫:聚集。
⒆嵩頂:嵩山之頂。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金宣宗興定四年六月,游玉華谷,經過少姨廟,在牆壁上看到古仙詞,和雷淵、李獻能一起理解詞中的意思,依詞另創作仙人詞,現將原詞記載下來:“夢入雲山宮闕幽,鸑鷟同侶鴛鳳流,桂月竟夜光不收。世俗擾擾成囂湫,醉飛星馭鞭金虬,八仙浪跡追真游。龜玉笙蹄四十秋,摩霄注壑須人求,覓劍如或笑刻舟。陽燧非無鹿里儔,元鼎以來虛昆丘,東井徒勞冠帶修。松餐竹飲度蜃樓,嵩頂坐笑垂直鉤,只應慚愧劉幽州。”牆壁上又寫有:知音不用捨不得留下字跡。
遠離塵世的地方有宮殿,就想現在廣博浩大的玉華谷。什麼時候鸑鷟相伴,進入太虛遨遊。仔細看古仙詞“元鼎”兩句,好像是說那么大秦地,能像漢武帝見到希望路了一樣的人很少了。因颳風下雨損壞了牆壁,使得古仙詞的字型失去了原來的風采。
試問古仙詞的作者,因什麼事,愧對劉虞?知音確定在什麼時候?“知音者無惜留跡”又是為誰留的?世外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世上是紛紛擾擾,我也厭倦了人世間的煩惱。瀟瀟灑灑地離去,坐在嵩山頂上來觀看世事變化。
創作背景
該詞作於金宣宗興定四年(1220)六月,當時元好問三十一歲。金末元初道教盛行。中原嵩山不僅是佛教禪宗祖庭,也是道教仙窟所在。作者和朋友一起游嵩山玉華谷時,在少姨廟的牆壁上發現一首詞,原詞因時間久長,風雨剝蝕,已依稀難辨了。經三人重新洗滌,方能卒讀。讀後揣摸仙人詞意,附會成了該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詞前兩句化用古仙詞中的“夢入雲山宮闕幽,鷲鷺同侶鴛風流”句,提筆自然,行文浩蕩,把讀者帶到一個虛無縹緲的美麗夢境。接下來“細看詩中元鼎,似道區區東井,冠帶事昆丘”,具體地引領著,一步一步去領會古仙詞的意境。“壞壁涴風雨,醉墨失蛟虬”,視角一轉,由古仙詞的意境轉換到現實。
面對古人的遺蹟,猶如面對古人。詞人在臨了一幅不知作者的作品時,追尋猜測作者的心境及心事,崇古並不擬古。有的時候是好奇,有的時候不過是同情或者景仰罷了,總要寄託自己的情思的。古詞里有“只應慚愧劉幽州”句,詞人便作了到底仙人為何慚愧這個設疑,也是針對詞人自己的。想起劉幽州的業績,有哪個有抱負卻無能用世的人不慚愧,那個“嵩頂坐笑垂直鉤”的古仙人是慚愧的,慚愧使之成了一個真實的人,一個不僅僅嵩頂坐笑垂直鉤的心裡還有遺憾還有隱憂的古人。也是該慚愧讓元好問引為知音。知音往往是互相吸引的,不管朝代相去,不管地域間隔,知音者無惜留跡。古仙詞留著為知音來賞,詞人知古人,誰來知詞人。在對比中,詞人接受了後者。詞人決心拋開“紅塵白日”,來追逐仙人的足跡了。在詞里,世外高人的形態栩栩如生,姜太公釣魚,鉤是直的。嵩山古仙人釣魚,不但鉤是直的,而且身在嵩山之巔呢,這個鏡頭饒有情趣。詩人之心可謂真淳。
該詞通過對一首古詩的附會理解,表達了詞人嚮往幽靜、清閒而討厭世俗喧鬧的心情。表面上是遊仙作,實際看還是反映出作者內心焦慮不安和渴望知音的真實心理的。附會之作,能夠自然化用原詩原意而並不刻板,是很不容易的。對比之下就能看出,原詩規整而僵直,元好問詞則清新活潑,不失暢快風雅,興味悠遠。
名家點評
山西省詩詞學會理事牛貴琥《金代文學編年史(下)》:“詞中用的是仙人詞中語,卻完全是抒發自己的感情,講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同樣有豪邁之氣和慷慨,幾個問句增大了想像的餘地,要比雷淵的結論客觀得多,也很有稼軒詞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