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西雙橋
- 外文名:無
- 朝代:清代
- 別名:卑忠橋
基本信息,歷史淵源,歷史意義,史料,
基本信息
水西雙橋即以那橋 ( 又名卑忠橋 ) 和那巴橋。位於納雍城東老凹壩鄉武佐,距縣城 35 公里,兩橋都在水西宣慰使故里,系以那河 ( 里那河 ) 上的姊妹橋,相距不過 1 公里。
以那橋在以那河上游,為臥這古驛道上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橋系單孔石拱橋,青石所建,比那巴橋、果比橋都別具匠心,造型優美,石欄回護。
歷史淵源
明順德夫人奢香感朱洪武之德開龍場九驛,建水西十橋時並在她的故鄉建起這座石橋,因此橋建於以那河上 ( 以那原是彝語裡那的音轉,用漢字記述才逐漸演變為以那 ) 故名以那橋。橋身長 14 米,寬 4 米,高 5 米,載重 30 噸。兩端各有石梯,兩側有攔馬石,均用料石砌成。橋面厚 0.6 米,孔跨 9.1 米。
四周群山聳立,綠水縈迴,野花瀰漫,田園交錯。橋下流水晶瑩,碧波蕩漾。兩岸村寨疏落。炊煙繚繞,呈現出一派田園風光。
再沿著光滑的石板驛道,翻個大坡,只見兩山對峙,中為峽谷,河水湍急,河床上兀立著那巴橋。兩側橋壁,苔蘚橫生,斑駁古老。佇立橋頭,則見峽谷一線,高嶺聳立,怪石嶙峋。那巴橋長 10 米,寬 4 米,高 4 米,載重 15 噸,為單孔石拱橋。離地約 2 米處的岩壁上,原有就岩而鑿成的一座觀音廟及觀音像。橋面 1.2 米,孔跨 11 米,兩端橋基均築於兩岸絕壁之上,現殘存石梯 10 級。
歷史意義
那巴橋是當年臥這通往織金的咽喉要道。當年安坤與吳三桂在以那決戰,便是由此誘敵深入果勇底城,並於此斷其糧道,三桂糧絕,不能進退者兩月。
水西雙橋周圍,田園富庶,民性朴勤,水陸交通便利,古時通雲南,以便雲貴商賈往來。而今長江防護林工程興起,電源水利齊備,頗具開發價值。
史料
後人曾到此賦詩抒懷,如:
水西雙橋奢香修,驛道貫通商賈稠。
巴蜀鹽運期日至,滇南貨品按時投。
紛紛土物輸鄰省,滾滾財源來祿州。
北去南來皆負荷,雲屯千里水東流。
橋築水西以那河,煙籠南北兩岸歌。
水擊百尺宏模遠。山疊萬層關照多。
馬馳車飛驛路坦,人走鳥翔金陵謨。
情漫黔中膏腴地,山川永罩青雲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