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草本。具橫走根莖。葉對生;葉片長圓狀寬披針形,先端微急尖,基部圓形至微心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兩面無毛。輪傘花序6-8花,花冠粉紅色或淡紅紫色;雄蕊4,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花柱絲狀,先端相等2淺裂,子房無毛。小堅果卵球形,無毛。花期7-9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水蘇草
- 拉丁學名:Stachys japonica Miq
- 別稱:芥蒩、雞蘇、香蘇、龍腦薄荷、芥苴、勞蒩、野紫蘇、山升麻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科:唇形科
- 種:水蘇草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直立草本,具橫走根莖。莖高20-80cm,單一不分枝,或於基部分枝,四棱形,在棱及節上疏生倒向柔毛狀剛毛,其餘部分無毛。葉對生,葉柄極短,葉柄長3-17mm,近莖基部者最長,向上漸短;葉片長圓狀寬披針形,長5-10cm,寬1-2.3cm,先端微急尖,基部圓形至微心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兩面無毛。輪傘花序6-8花,下部者遠離,上部稍密集排列成長5-13cm的假穗狀花序;小苞片刺狀,微小;花萼鐘狀,連齒長達7.5mm,外被具腺微柔毛,稀毛貼生或近於無毛,10脈,齒5,三角狀披針形,具刺尖頭;花冠粉紅色或淡紅紫色,長約1.2cm,筒內具毛環,檐部二唇形,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雄蕊4,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花柱絲狀,先端相等2淺裂,子房無毛。小堅果卵球形,無毛。花期7-9月。
【別名】芥蒩、雞蘇、香蘇、龍腦薄荷、芥苴、勞蒩、野紫蘇、山升麻、烏雷公、朋頭草、陳痧草、水雞蘇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主要價值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水蘇、華水蘇或毛水蘇的全草或根。
【性味】味辛;性涼
【歸經】歸肺;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止咳利咽;止血消腫
【功效分類】解表藥;理氣藥;止血藥
【主治】 感冒;痧症;肺痿;肺癰;頭風目眩;咽痛;失間;吐血;咯血;衄血;崩漏;痢疾;淋證;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撒;或搗敷。
【注意】《本草從新》:走散真氣,虛者宜慎。
【採收與儲藏】7-8月採收,鮮用或曬乾。
【藥理作用】從同屬植物Stachys recta L.及Stachysneglecta Klok.提出的總黃酮甙能促進膽汁分泌。Stachys betonicaeflora能使妊娠期、妊娠後期、分娩後的子宮收縮加強,張力上升,對未成熟的子宮影響較少;對兔、貓動情期影響較明顯。
【炮製方法】淨制:除去雜質。炮炙:洗淨鮮用、或曬乾。
【生藥材鑑定】性狀鑑別 莖四棱形,長15-40cm,直徑0.1-0.3cm;表面黃綠色至綠褐色;較粗糙,棱及節上疏生倒向柔毛狀剛毛。葉對生,葉柄長1-5mm,葉展平後呈短矩圓狀披針形,長1.5-8cm,寬0.6-1.5cm邊緣鋸齒明顯。花通常6朵排列成輪傘花序,著生於莖枝上部葉腋內,花萼鐘形,具5齒,齒端銳尖,表面具腺毛。小堅果卵圓狀三棱形,墨色,較光滑。氣微,味淡。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表皮被扁球形腺鱗和非腺毛;四棱脊處為厚角組織;綠皮層無石細胞;中柱鞘纖維單個或2-4個成群,分布於四棱脊處韌皮部外側;髓部薄壁細胞內含眾多的草酸鈣小針晶、小柱晶或小棱晶,長2-5.5-24.5μm,直徑3-7-10.5μm。
葉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腺鱗和非腺毛;柵欄細胞類方形,1列,葉肉組織含草酸鈣小針晶或小柱晶,長2-18.5μm;主脈維管束外韌型,導管2-3個排列成行。
葉表面觀:表皮細胞不規則長多角形,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直軸式;腺鱗較小;呈圓球形或扁圓球形,腺頭為4-8個細胞,直徑17-28-35μm,腺柄單細胞;非腺毛較長,呈圓錐形,由1-3-4個細胞組成,長81-742.5μm,平滑,基部周圍細胞通常為7-8個表皮細胞。
各家論述
1.《綱目》:雞蘇之功,專於理血,下氣,清肺,辟惡,消谷。故《太平和劑局方》治吐血、衄血。唾血、咳血、下血、血淋、口臭、口苦、口甜、喉腥、邪熱諸病,有龍腦薄荷丸方,用治血病,果有殊效也。
2.《本草述》:按水蘇之氣味,《本經》辛微溫,嘗之亦先辛而後甘,似與紫蘇不甚異。第其味之辛者勝於紫蘇,而氣之溫者又遜之。先哲治血證,如龍腦雞蘇丸,衄血生料雞蘇散,吐血雞蘇散,咳唾血大阿膠丸內大用雞蘇,又治虛熱嗽血衄血,有雞蘇丸,如斯者不能盡舉,然大都逆上之血,用之得宜,的有殊效。施於下行之血不宜,在方書中治下血者亦少也。
3.《本經逢原》:水蘇,即蘇之野生色青者。其氣芳香,故《本經》所主,一皆胃病,專取芳香正氣之義。《局方》用治血病者,取以解散血中之氣也,氣散則血亦散矣。
4.《醫林纂要》:雞蘇功用略似紫蘇,而解毒不如,亦略似薄荷,而清涼不及。
5.《本草求真》:雞蘇,功有類於蘇、薄,但蘇、薄其性稍涼,水蘇其性稍溫;蘇、薄其性主升,水蘇其性主降;蘇、薄多於氣分疏散,水蘇多於血分溫利。故凡肺氣上逆而見頭風目眩與血瘀血熱而見肺痿血痢,吐衄崩淋,喉腥口臭,邪熱等病者,皆當用此宣洩,俾熱除血止,而病自可以愈矣。
6.《本經》:主下氣,辟口臭,去毒,辟惡。
7.《別錄》:主下氣,殺谷,除飲食。主吐血、衄血、血崩。
8.孟詵:熟搗生葉,綿裹塞耳療聾;又頭風目眩者,以清酒煮汁一升服,產後中風服之彌佳;煮汁洗頭,白屑不生。
9.《日華子本草》:治肺痿,崩中,帶下,血痢,頭風目眩,產後中風及血不止。
10.《本草圖經》:主諸氣疾及腳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