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美土堡群

水美土堡群

水美土堡群位於福建省沙縣鳳崗街道水美村。該土堡群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總占地面積10240平方米。

水美土堡群系由雙吉、雙興和雙元三座堡組成。水美土堡群三座土堡布局結構均衡嚴謹,裝修裝飾較精美,其彩繪木雕石雕技藝極富地方特色。水美土堡群是沙縣現存最大的土堡建築群,是三明地區唯一的土堡聚集建造的例證。

2019年10月16日,沙縣水美土堡群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了沙縣首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美土堡群
  • 占地面積:10240平方米
  • 始建時間: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地理位置:福建省沙縣鳳崗街道水美村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8-0334-3-137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結構,特點,文物遺存,彩繪,木雕,石雕,歷史文化,彩繪、雕刻藝術,相關人物,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址,交通,

歷史沿革

據當地族譜記載,水美土堡群建於清代鹹豐、同治年間,是福建省安溪張氏家族為了防禦土匪而興建的。
清鹹豐年間,張氏家族已繁衍至入沙第四代,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勞作,開墾耕地,以種植和加工茶葉為生,兼收購周邊茶葉銷往福州等地,財富日積,漸漸成為方圓幾里內的大戶家族,為了安居樂業,防備匪寇的侵擾,洵第四兄弟合建了村內的第一座土堡,亦拉開了張氏家族建造土堡的序幕。
水美土堡群的第一座土堡為雙吉堡,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水美土堡群的第二座土堡為雙興堡,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即雙吉堡動工後的第二年,歷時三年竣工。
清同治元年(1862年),水美村土堡群的最後一座土堡雙元堡竣工。

建築格局

結構

綜述
水美村土堡群系由雙吉、雙興和雙元三座堡組成,三座土堡呈“品”字形,互為犄角,遙相呼應。雙吉堡又稱敬德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090平方米。雙興堡又稱致美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積約3150平方米。雙元堡又稱慎修堂,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
除雙吉堡外,雙興堡和雙元堡均設主堡門,輔堡門,內堡牆上設跑馬道。下堂前有貫通主、護厝的長檐廊,堂明間為廳,中後部設插屏門或太師壁,次、稍間設房,廊前設弓箭軒,兩端進出南、北護厝。正堂面闊7間,進深7柱,穿斗式結構、懸山頂,因設大進深的堂前、堂後和廊軒,故有草架結構。中後部設太師壁。堂兩邊各建雙重護厝。雙重護厝間由過水亭連線互通,第二重護厝與跑馬道內牆相連,上設帶扶手的懸空斜式橋梯連線防禦和居住空間。亭、橋下大通溝為堡內主要的排水系統,內側留有貫通式檐廊作為通道和公共空間。天井兩側、後花台設書院或書樓。
雙吉堡
雙吉堡坐西向東,平面前方後弧。該堡建在三級台地上,占地面積6500平方米,建築面積5372平方米。雙吉堡四周砌有堡牆,因處於山地之上,地勢較高,其中前堡牆為磚砌式矮牆,高度為1.3米,牆外放坡,分上下兩個坡台,全部石砌;左右堡牆全為塊石砌就,高約4米,依地勢上升,顯得層層疊疊,後堡牆呈半圓狀,亦由塊石砌就。該堡中軸線對稱布建各功能區,即堡外禾坪、堡牆、堡門、內禾坪、上下堂,護厝、跑馬道等。主體建築面闊5~7間,進深7柱,穿斗式結構,懸山頂。
雙興堡
雙興堡坐南向北,平面前方後弧,占地面積43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65平方米。該堡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前空坪、金剛牆踏垛、護堡池,堡牆,堡內禾坪、下堂,天井、廂房、上堂、天井及後花台、後坪、後樓兼書院、輔房、護厝、跑馬道、碉式角樓等組成。
雙興堡內建築共二進。一進面闊五間,通面闊17.32米,進深三間,通進深5.25米,穿斗式構架,砌上明造,懸山頂;二進面闊五間,通面闊17.32米,通進深11.26米;明間前部設中堂,後部置後廳,次、梢間前後置耳房(兩植房),穿斗式構架,安復水椽,懸山頂。堡後樓為走馬樓二層木結構,砌上明造,上堂上廳設神龕。
雙元堡
雙元堡坐北向南,平面近似橢圓,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該堡由四級半橢圓形的高護坡、和後部半圓的圍牆高台階、斜風水牆、內禾坪、輔房、正堂、天井、廂房、碉式角樓等組成。
雙元堡呈前方後圓形,一層堡牆全部採用塊石砌就;二層堡牆為夯土築就;堡坐西朝東,正門東向,外為花崗岩石圓拱門,內用青磚圓拱;設有兩個偏門,南稱“磐安”,北稱“鞏固”,為花崗石條門。堡內為三進兩橫府第式建築:一進,面闊五間,通面闊18.37米,通進深5.51米,穿斗式構架,砌上明造,硬山頂;二進高於一進三個台階,面闊五間,通面闊18.32米,通進深12.05米,後部作後廳;次梢間前後間置耳房,穿斗式構架,安復水椽,硬山頂;三進又高於二進三個台階,面闊五間,面闊18.32米,進深7.5米,二層樓房,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每進之間均有馬巷連通橫屋,整體構成九井十三廳,橫屋門均開向中堂。
雙元堡附屬建築有酒窖、糧倉、農具房、廚房與柴火間、後花台、雞圈、豬圈等。南面跑馬道西頭上建有長3.14、寬1.46、深1.06米的酒窖。糧倉是每一座土堡必備的設施,水美土堡中的跑馬道上的箱櫃式糧倉,護厝中的糧倉,後花台上的糧倉,堂上移動式倉櫃。農具房及茅房,一般放在外重護厝的前後兩端;廚房大多在護厝的合適空間,後堂次、稍間一般為堡主的廚房。後花台還是種植花草、晾曬衣被、小孩玩耍的地方。靠堡牆處設立敞開的房間以存放柴草。書院及書樓約定俗成地放在廂房、後天井、後花台的合適部位。

特點

綜述
水美村土堡群三座土堡布局結構均衡嚴謹,梁窗雕刻精美,保存完整。三座土堡聚建一處,平面前方後弧,磚木土結構,內部設高大的防火牆,防禦、生活設施齊全;屋脊和屋面層層疊疊;“品”字形碉式角樓守護土堡整體。
雙吉堡
雙吉堡屬圍龍屋土堡,前方後圓,為殿堂式二進式房屋。
雙興堡
雙興堡規模較大,尤其是防衛能力大大提高。堡內建築亦為殿堂式,共二進。一進面闊五間,地面採用三合土,並刻有裝飾圖案,如花瓶、花卉等;二進面闊五間,中堂為地磚裝飾,側房走道為地磚,地面均為三合土。
雙元堡
雙元堡前堡的兩角及後圓正中構有角樓,為三點式炮樓,與遍布堡牆的58個射擊孔構成堅固的防禦體系,正門、偏門木板均包鐵皮,門後安有橫栓,可牢固地抵禦外來的進攻,門上方還有防火攻的注水口,一旦閉塞大門,堡內居民可數月不出堡。
雙元堡的裝飾藝術,講究雕樑畫棟,無論是木雕、石雕、壁畫,還是柱礎石雕、天井花台架裝飾等,均精緻講究;堡內板石為階,地面均採用青磚鋪面,廳堂等地面更是講究花格式樣。

文物遺存

彩繪

水美土堡群彩繪多採用紅、褐、黑、白、土黃、漆金等手法。
雙吉堡堂前檐廊與書院屋架交接處的防水牆,上彩繪天官、天女送子、昭君出塞、如意灰塑等。護厝內牆上灰塑蜂窩狀的孔飾,其面手繪色彩,意喻堡主生活紅火。隨脊檁上刻變體夔龍紋,象徵甜蜜生活、纏纏綿綿。

木雕

水美土堡群木雕有圓雕、高浮雕、鏤空、滿工、線刻等形式。
雙吉堡下堂及書院的架樑上用木雕刻劃《西廂記》人物典故,三國典故、八仙過海等圖案,鳳穿牡丹紋,象徵富貴花開,幸福滿堂。

石雕

水美土堡群石雕多為淺浮雕和線刻為主,極富地方特色。
雙吉堡軒柱礎石為委角束腰方形,上浮雕暗八仙和瑞草,暗示驅邪、迎瑞、保平安。軒架上的駝峰上用變體夔紋和牡丹紋裝飾,軒的金檐柱為方形,礎石亦方束腰,四面開光內浮雕牡丹,折枝梅花,纏枝羽扇,邊飾為竹節和牡丹葉紋,為典型乾隆石雕。

歷史文化

彩繪、雕刻藝術

水美土堡群裝修裝飾較精美,以木雕為主,彩繪為輔,石雕兼而有之。木雕有圓雕、高浮雕、鏤空、滿工、線刻等形式,彩繪以紅、褐、黑、白、土黃、漆金等手法,石雕多為淺浮雕和線刻為主,極富地方特色,值得深入探究。

相關人物

水美村土堡群系村里張姓族人所有。堡主的先祖,來自福建省安溪張氏移民。據張氏族譜《嶺美後賢宗譜》(安溪蓬萊張氏族譜·卷一)記載:“七八郎公,葬於元順帝三十四年乙巳十二月初五日(公元1398年)”這七八郎公為一世祖,至十三世祖志廣公時,於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5年)二月初六日躬率元知、元齒、元叟、元曹四子由安溪蓬萊移居延平府沙縣九都壠東水尾後底鄉(今鳳崗水美村)安居,為入沙縣一世祖。
入沙第三世锺開,字君雕,號達世,生於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卒於道光十八年(1839年);族譜記載:“道光十八年(1839年)自構房屋一座,坐申寅兼庚甲,上下兩棟,號聚成堂,土名匏包丘。”生四子:洵華、洵第、洵秀、洵章。

文物價值

沙縣水美土堡群建於清代鹹豐、同治年間,早期因防禦周邊匪患侵襲而興建,具有防禦與居住雙重功能並重的建築特點,其建築形式、平面布局、建築用材、防禦特點獨一無二,是沙縣現存最大的土堡建築群,是三明地區唯一的土堡聚集建造的例證,是福建省內保存較為完好的閩南式古民居建築群,也是中國傳統建築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補充。

保護措施

2009年11月16號,沙縣水美土堡群入選福建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16日,沙縣水美土堡群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了沙縣首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址

水美土堡群位於福建省沙縣鳳崗街道水美村。
水美村

交通

自駕前往水美土堡群:從沙縣出發,路程大約12千米,約需24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