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名,屬環形動物門,貧毛綱,原始貧毛目。分布在中國各地。寄主於水稻及各種蔬菜。在稻田或水生蔬菜田的泥土中取食腐植質,雖然不直接為害稻苗,但由於其身體鰓部在泥土中翻動,常把種子翻埋土下,不再發芽,或致幼苗倒伏,造成缺苗斷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水稻鰓蚯蚓
- 拉丁學名:Branchiura sowerbyi Beddard
- 別稱:紅砂蟲、鼓泥蟲
- 界:動物界
- 門:形動物門
- 綱:貧毛綱
- 目:原始貧毛目
- 分布區域:中國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50—80mm,紅色至紅褐色,體節多於120個,在身體後部60-70節背腹正中線上,生有細長的絲狀鰓,身體前部埋在土壤中,後部有鰓的部分則伸出土外,呈波形擺動,進行呼吸,遇有驚擾時縮入土中。
水稻鰓蚯蚓
![水稻鰓蚯蚓 水稻鰓蚯蚓](/img/9/923/nBnauIWNjVWOxgjZxUDMiJWMyIGOwcTNzYWZzQGOzczMwYjZwkTY0EDM4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生活習性
在低洼、腐殖質多的爛泥田及過水田發生多,常20—30頭群居,多時可達100頭以上,爛泥層淺的沙土地發生少,早春地表10cm處氣溫達12℃時開始活動,逐漸轉向地表。20℃時最活躍。當土溫達到21℃,土壤相對濕度高於50%時,尤其是春季地表溫度高於深層土溫時,濕度大,蚯蚓則上升到地表活動和繁殖,部分鰓毛伸出泥外,作波狀擺動,在24小時能排出糞泥20-30次,這時對幼苗容易造成傷害。
防治方法
(1)用0.1%茶枯水淋根部,每667㎡秧苗,用茶枯5-10kg對水250-300kg即可控制其為害。
(2)噴灑融殺幼蝸可濕性粉劑150倍液防治蛆則有效。
(4)鰓蚯蚓為害重的地區,要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實行間歇灌水或水旱輪作等農業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