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超高產育種理論與方法

水稻超高產育種理論與方法

增加稻穀總產量一方面靠擴大種植面積,另一方面靠提高單產。作者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畫”、國家農業科技跨越計畫、教育部、農業部以及遼寧省的大力支持,在增加稻穀總產量研究領域開展了進一步系統、深入的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撰寫成《水稻超高產育種生理基礎》一書,於1995年由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與此同時,作者在新株型種質創新和超高產育種實踐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本書就是對這些研究成果全面、系統的總結。

基本介紹

  • 書名:水稻超高產育種理論與方法
  • 作者:陳溫福 徐正進
  • ISBN:703020014
  • 類別:農作物
  • 頁數:304頁
  • 定價:78.00元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出版
  • 出版時間:2008年4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字 數:383000千
簡介,目錄,部分內容,

簡介

本書在系統分析水稻產量潛力的基礎上,具體估算了我國主要稻區理論生產力和現實生產力,綜合評述了水稻超高產研究歷史與現狀,論述了水稻超高產育種的生理基礎、遺傳基礎,以及超高產育種親本和雜交後代選擇技術。 本書適合高等院校農學類專業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級學生使用,同時也可供科研單位、相關技術推廣和生產單位的工作人員參考。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水稻生產概況
一、世界水稻收穫面積和產量
二、中國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
第二節 水稻高產育種成就
一、水稻矮化育種
二、雜交稻育種
第三節 水稻與糧食安全
一、人口與環境的壓力
二、耕地與水資源危機
三、水稻與糧食安全
第四節 水稻超高產育種研究進展
一、水稻超高產育種的興起
二、水稻超高產育種理論與方法研究
三、水稻超高產育種實踐
第二章 水稻生產潛力分析
第一節 水稻的理論生產潛力
一、產量潛力形成的基礎
二、水稻的理論生產潛力
第二節 水稻的現實生產力
一、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現實生產水平
二、小面積最高產量紀錄或現實生產力
第三節 提高水稻產量的途徑
第三章 水稻超高產育種研究的歷史回顧
第一節 日本的水稻超高產育種研究
一、研究目標
二、研究內容與方法
三、主要研究結果
第二節 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新株型稻育種
一、提高產量潛力的新株型設計
二、新株型設計的理論基礎
三、新株型稻培育現狀及評價
第三節 中國的水稻超高產育種研究
一、北方粳稻超高產育種研究
二、南方秈稻超高產育種研究
第四章 水稻超高產育種生理基礎
第一節 水稻群體光合作用與物質生產
一、水稻群體葉面積與物質生產
二、單葉光合效率與物質生產
三、源庫關係與物質生產
第二節 超高產品種的物質生產特性
一、產量結構和物質生產與產量的關係
二、產量結構和物質生產的變化趨勢
第三節 超高產品種的形態與生理特性分析
一、超高產品種的高產機制
二、超高產品種的形態與生理特性
三、超高產品種的根系特徵
四、綜合分析與討論
第四節 超高產品種的食昧與品質
一、食味的變異及其與品質性狀的關係
二、食味與其他品質性狀的關係
第五章 水稻超高產育種的遺傳基礎
第一節 秈粳稻雜交育成品種的亞種特性及其遺傳
一、秈粳稻雜交育成品種亞種特性
二、秈粳稻雜交後代亞種特性表現與分類研究
第二節 穗頸維管束性狀的遺傳
一、穗頸維管束性狀的類型問差異及其遺傳
二、穗頸維管束性狀與穗部性狀的

部分內容

第一章 概述
第三節 水稻與糧食安全
三、水稻與糧食安全
以瀋陽農業大學為代表的北方粳稻超高產育種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秈粳稻雜交和水稻理想株型理論研究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到目前為止,大體上已經歷了超高產基硎;理論研究、新株型種質創造和超高產新品種選育與示範推廣三個階段,並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第一階段:超高產育種理論研究。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們在對周內外最新育成的高產品種的形態生理特徵進行深人、系統對比分析後發現,白80年代以來,北方粳稻平均單產提高了l0%左右,其中育種和栽培的貢獻各占50%左右。育種主要提高了每穗粒數和千粒重,而栽培則主要提高了結實率。就一般品種而言,產量與穗粒數呈顯著的正相關,但與生物產量的關係更密如。因此。要進一步提高單產實現超高產,必須增加其物質基礎即生物產量。同時發現,90年代育成的高產品種‘沈農91’的生物產量較高,主要原因是生理功能得到了改善,‘遼粳326’的生物產量高主要是其株型更加理想。因此,將形態和機能兩方面的優點結合起來,有可能獲得生物產量的突破(陳溫福等l995,2000)。
選擇直立穗型、適當增加株高、改善根系形態與功能及增加單莖幹重是提高生物產量的可行途徑。研究還發現,直立穗型有利於抽穗後群體充分利用光能,促進(CO)2擴散,不但有利於提高生物產量,緩和穗數和穗大的矛盾,也有利於增強品種的抗倒性。因此,認為直立穗型可能是繼矮化育種之後水稻株型適應超高產要求的又一重要形態變化(陳溫福等l995,2000)。
經過上述系統深人的研究,認為提高生物產量是實現超高產的物質基礎,最佳化產量結構是實現超高產的必要條件,利用秈粳稻雜交或地理遠緣雜交創造新株型和優勢是超高產育種的主要方法,通過最佳化性狀組配使理想株型與優勢相結合是實現超高產的必由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