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從水環境中聚集元素或難分解物質的現象,又稱水生生物濃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生生物富集
- 外文名:Enrichment of aquatic organism
基本概念,影響因素,機理分析,
基本概念
水生生物為了構成自身機體和維持生命活動,需要依靠富集作用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這是普遍的自然現象。從環境水生物學的角度出發來研究水生生物富集,主要是針對污染物而言的。當水體遭受污染後,污染物經過水生生物吸收、累計和轉移,即使是水中含量甚微的毒物,也會使生物(特別是高營養級生物)受到毒害,嚴重時甚至會危害人類的健康。研究水生生物富集可以給水環境容量預測、水環境標準制定提供依據,有利於了解污染物在水生態系統中的遷移規律和危害程度。
影響因素
水生生物富集能力常用富集係數表示,富集係數是某種污染物質在水生生物體內的濃度與水中的濃度之比值。它與水環境的溫度、光照、PH值、水文條件等因素有關,也與污染物物質的性質、價態、水溶情況以及水生生物的生長率和曝污時間有關。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曾研究了某些海洋生物對放射性元素Co的富集係數,其結果是:蝦類12.1~15.9;蛤仔貝殼為180。海帶梢部為30.2。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初調查了某河口地區水生生物體內DDT的富集狀況,其濃度隨營養級遞升而明顯增加。
機理分析
水生生物富集機理較複雜,一般認為是透過生物膜進行的。C.R.帕克在20世紀60年代末將生物膜的透過性分為:單一擴散、流動輸送、模電荷受控擴散、脂質層受控擴散、媒介輸送、交換擴散、能動載體輸送、胞飲作用和吞噬作用等9類。從巨觀上看,水生生物攝取污染物質的途徑有:體表吸收(如藻類);根系、莖葉表面吸收(如水草);存食和呼吸(如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