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灣隧道位於朔(州)黃(驊)鐵路線上,電氣化雙線斷面,全長4 925 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泉灣隧道
- 位於:朔(州)黃(驊)鐵路線上
- 全長:4925m
- 正式開工:1997年8月
工程簡介,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施工績效,
工程簡介
隧道通過地區為滹沱河右岸高縱階地,出口段為第四繫上更新統沖積層,主要是卵石土,長達200 m。洞身穿越地層為奧陶系灰岩和泥質條帶灰岩,寒武系泥質長帶灰岩、頁岩和粉砂岩,長城系白雲岩。褶皺、節理十分發育。隧道圍岩Ⅱ、Ⅲ、Ⅳ類分別占隧道總長的4%、45%和51%。洞身與白家莊向斜正向交會,為一主要儲水構造,地下水豐富。隧道湧水量約每晝夜30 000 m3。
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
水泉灣隧道採用進、出口和中部橫洞的施工方案。由於地形條件限制,橫洞位置偏離隧道中部,距隧道進口3 239 m。橫洞總長約160 m,斷面為高6 m、寬6 m。隧道進口至橫洞3 239 m是整個隧道施工工期的控制部位。
隧道開挖在Ⅱ類圍岩中採用上、下半斷面分部進行;在Ⅲ類以上圍岩段主要採取微台階和全斷面法。在初期的全斷面開挖施工中,鑽孔採用“多功能台架”與多臂台車聯合作業、人機“套打”的方式,後來全部使用“多功能台架”手持風鑽鑿岩。爆破使用非電系統起爆。裝碴用輪式ZL40B裝載機,運碴用20 t礦用自卸汽車。隧道初期支護為噴錨結構,洞口及軟岩段按設計設定鋼格柵支撐和鋼筋網,使用潮噴機進行噴射混凝土作業。隧道鋪底、仰拱混凝土作業採用左右分邊,交替進行隧道襯砌作業使用洞外自動計量拌合站,熟料入5 m3運送汽車運輸入泵,澆入鋼模板襯砌台車。
施工績效
水泉灣隧道於1997年8月正式開工進洞,至1998年10月主體工程建成,共用了1年零3個月的時間,較契約工期提前半年以上,總投資被控制在1.5億元左右。施工過程中共出現單口月百米雙線成洞23個,其中1998年4月~1998年6月進口工區和橫洞工區都出現了連續3個月單口成洞200 雙線m以上,全隧連續3個月成洞500 m以上。1998年一、二季度分別完成成洞1 027 m和1 638 m。水泉灣隧道從開工到完工月均成洞328.3 m。被建設和監理方評為“優質樣板工地”。譽為“速度快捷,質量上乘”;被專家們稱讚為“國內隧道建設史上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