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洞

水母洞

沁陽是一座獨具魅力的文化旅遊城。沁陽有天寧寺三聖塔清真北大寺朱載堉墓、朱載育紀念館等國保單位3處,有嗩吶懷梆高抬火轎(擴展項目名錄)等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3個。境內神農山景區集龍脊長城、神農古蹟、白松雅韻、獼猴憨態等為一體,是“北方山水”的經典代表,被評為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國家4A級旅遊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水母洞
  • 地理位置河南省焦作沁陽市
  • 占地面積:96平方公里
  • 地理坐標1:北緯35°11′30″~35°19′
  • 地理坐標2:東經112°44′~113°02′
景區簡介,地理位置,水母洞,傳說,

景區簡介

神農山神農山,為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位於河南省焦作沁陽市城區西北23公里的太行山麓,共有八大景區136個景點。主峰紫金頂海拔1028米,矗立中天,氣勢雄渾,三大天門較泰山早154年。這裡曾是炎帝神農辨百穀,嘗百草,登壇祭天的聖地。也是道教創始人老子築爐煉丹、成道仙升之所。韓愈、李商隱等歷代名家曾在此留下許多傳世佳作。這裡有雄奇險峻的紫金壇,更有天下一絕的白松嶺。15600餘株白皮松姿態萬千,生長於懸崖絕嶺之巔,居世界五大美人松之首。遊走其間,移步換景,恍若人間仙境,令人魄悸魂動,陡然升華。其山勢之雄險奇絕,樹形之屈曲優美,景觀之深奧神秀,當推全國之最。

地理位置

神農山風景名勝區在該市市區西北23公里的太行山南麓,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5°11′30″~35°19′;東經112°44′~113°02′之間,面積96平方公里,內有8大景區136個景點,有九山兩河二十八峰。北部與山西晉城市澤州縣接壤;南臨燕川平原;東至丹河與博愛縣相望;西與濟源市相連。

水母洞

王象之輿地紀勝》卷四四:“水母洞,在龜山寺。欲傳泗洲僧伽降水母於此。”又:“龜山,在盱眙縣北三十里。其西南上有絕壁,下有重淵。”又據當地民間傳說雲,水母娘娘挑水一擔行道上,欲將神州東南悉化澤國。張果老聞之,急倒騎驢來見水母,請飲驢以水,以舒畜牲長途跋涉之困。妖精不識神仙,欣然聽驢飲水。神驢伸嘴一飲,竟飲盡兩桶所盛五湖四海之水,但余些少水腳。妖精驚恙,憤而將桶中余水傾之於地,頃刻捲起滔天狂瀾,從盱眙漫向泗州(盱眙城與泗州城本止一橋相連),數十萬生靈悉葬水底,此即所謂“水淹泗州”也。果老怒水妖殘暴,乃以鐵索鎖之,打入盱眙縣老子山都帝廟神井中。盱眙,在今江蘇省西部洪澤湖畔。

傳說

在登紫金頂九十九彎盤山路的上段北側,有一座仙洞,名叫水母洞。洞裡供俸著水母娘娘的聖像。說起這座仙洞的來歷,有一個奇妙的傳說。
據說,水母娘娘原來是個水怪,住在龜山。她在那裡學了一些法術之後,就覺得很了不起,可又沒人知曉。為了顯示一下自己的本事,讓人們知道她的厲害,就把五湖四海的水裝在兩隻桶里,挑在肩上,直奔東南方向。
龜山水母的舉動,驚動了八大仙之一的張果老。這天他正在洞中修心養性,忽然覺得心血來潮,掐指一算,大吃一驚,原來龜山水母要把神州東南的大片土地,化作汪洋大海。張果老不敢怠慢,奔出山洞,倒騎毛驢,急急追了上去。
龜山水母肩挑五湖四海之水正往前趕,忽聽背後有一青年後生喊道:“老媽媽!我這匹小毛驢快渴死了,請借幾口水,飲飲它!”龜山水母頭也不抬,眼也不看,心不在焉地放下水桶,說:“可以。莫說飲一頭驢,就是飲個十頭八頭,也損不了我這水一星一滴。
沒想到張果老的小毛驢把頭往桶里一伸,“吱!吱”幾聲,兩隻水桶就差點底朝天了。龜山水母大驚失色,抬頭一看,哪是什麼青年後生,原來是張果老和他的神驢。頓時又氣又惱,一抬腳蹬倒了兩隻水桶,傾刻間平地起了滔天大浪,幾十萬生靈葬身水中。緊接著又抽出水擔,朝張果老打來。張果老見龜山水母這樣目中無人,蠻不講理,也舉起兵器相迎。龜山水母雖然學了幾套法術,練了幾路拳腳,可畢竟不是張果老的對手。只幾個回合,就把龜山水母生擒活捉,用鐵鎖鎖住,要帶回去問斬。
張果老正打算回洞,忽聽半空中喊道:“大仙慢走!”張果老抬頭一看,見是西王母駕到,慌忙施禮相迎,西王母說:“你把這個孽畜交給我吧!”張果老說:“王母有所不知,這畜生高傲自大,惡貫滿盈,如不嚴懲,後患無窮!”西王母說:“大仙儘管放心,我會好好調教她的!”
西王母把龜山水母帶回崑崙,經守多年教諭,煞了她的野性,把她放到太行山紫金頂下。龜山水母也深誨自己的罪過,決心棄舊圖新,改惡從善,造神速一方。她見紫金頂周圍水源奇缺,便將自己鞋內留下的些許神水分送給眾仙諸洞。在這裡修心養性的眾位神仙道士,自是感激不盡。從此,神農壇遠近就有了紫金頂上的天山懸池,臨川寺的日月潭和水簾洞,雲陽山的滴水岩和清凌泉。剩餘下來的幾滴水,水母就放在自己的蓮花座底下,讓它緩緩流出,供遊人香客飲用。
後來,水母在這裡修成正果,被封為水母娘娘。後來,人們就把水母修煉的山洞,取名叫水母洞。在水母參禪打坐的地方,塑造水母像,享受人間香火。直到現在,水母塑像前的供桌底下,還有一方小水池,內有暗泉湧出,終年不斷。這就是水母留給香客遊人的那點水。這泉水出入不見天日,清涼沁人心脾,遊人香客朝拜神農壇路過這裡,到洞中拜謁水母娘娘聖像,飲一碗泉水,頓覺甘甜如飴,疲勞全消,精神倍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