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會

水會是北京早期民間自發的消防組織。晚清時期,在一次遭受滅頂之災的大火之後,大柵欄地區重建時,一些睿智的商賈富戶便紛紛投資,自發組建起自己的消防組織--水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會
  • 簡介:北京早期民間自發的消防組織
  • 成立時期:晚清
  • 主要工具:水龍帶、激筒、撓鉤等
水會由來,主要成員,滅火工具,水會組織,水會消亡,

水會由來

如今的北京人,知道水會的寥寥可數。其實,水會乃是北京早期民間自發的消防組織。
晚清時期,前門外大柵欄地區已發展成為繁華的商業區,商鋪林立,民房密集。但因其建築大多是磚木結構和紙糊門窗,故經常發生火災。苦於當時尚無官辦的消防機構,在一次遭受滅頂之災的大火之後,大柵欄地區重建時,一些睿智的商賈富戶便紛紛投資,自發組建起自己的消防組織--水會。水會由大戶商家牽頭,串聯附近的中小商戶共同協商成立,選出會首,制定防火公約,各商戶按鋪面大小分等級出資籌備經費,每月還須按等級交納一定數目的會費。

主要成員

由商鋪的學徒組成,平時他們在商鋪各司其職,救火時由水會臨時召集,身穿特製的"號衣"到現場救火,滅火後憑"號衣"領取報酬。成員中還有一些小商販和看街人以及一些僅盡義務不取報酬的助善員,相當於今日的志願者。水會除負責本地區的消防任務外,還要主動協助轄區以外的消防事務,一些大商號開張開業或官宦富商人家舉辦紅白喜事,也要邀請水會參加,以防不測。
因水會是民間組織,平時缺少訓練,且設備比較簡陋,在救火過程中,若遇小火或火勢初起,經大家奮力撲救,尚能奏效;若火勢兇猛,再遇大風,救火人員無法接近,只能望"火"興嘆。儘管如此,水會的收費依然可觀。救一場小火也要收三四十兩銀子。火災過後,受災戶還要舉辦宴席招待水會成員。若損失不大,元氣未傷,則是不幸中的萬幸,更需大大犒勞。但對於本小利微的小商小戶,再經一場大火,根本無力恢復,哪裡還有銀子設宴招待?只有挨門叩頭道謝的份了。

滅火工具

水會的滅火工具以水車為主,此外還有水龍帶、激筒、撓鉤、梯子、水桶和燈籠等。起初水車並無車輪,由人抬著走,後經改進才安上鐵輪。水車為長方形大木櫃,外包鐵皮,內設水槽,水槽兩邊各有幾個如同壓水機樣子的壓水裝置。首都博物館藏有一輛同善水會的水車,做工精細,系廣東消防車廠與外商合作生產。車身四周安有鐵環,便於用手拉車。車內可裝水1立方米,由4人共同操作,反覆提起壓下左右槓桿,形成一定壓力,將水激起,再通過車中間的出水口經水龍帶射向火場,射程可達15米。車身飾有銅雕花,古樸莊重,頗具民族特色。

水會組織

以前門大柵欄地區為中心的城南水會最多。如同仁堂獨資興辦的普善水會就是成立最早、設備最好、實力最強的水會。其組織龐大,管理嚴格,水車的壓水裝置也多,噴出的水柱又粗又高,滅火威力很大。一次皇宮失火,請普善水會前往,很快將火撲滅。
慈禧太后大加賞識,封該水會為"烏頭"。以後,各地水會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僅城南就有崇東、公義、義善等水會,就連八大胡同的妓院也成立了水會,名曰同善水會。其管轄範圍包括廊坊頭條、大柵欄、觀音寺街、琉璃廠一帶,可見實力之雄厚。現藏於首都博物館的那輛水車就屬於同善水會。
凡商鋪多而集中的地區都有水會,連40里開外的通州也有好幾家水會。不過,最出名的當數城南水會。究其原因,一是城南的地理位置特殊,經常發生火災,以至於救火救出了經驗;二是有過幫助紫禁城救火的經歷,受過朝廷的獎賞。

水會消亡

1903年,官辦的消防組織在北京成立,名曰消防科,隸屬於京師警察局。至此,民辦的水會自然完成歷史使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