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補畫技藝

水晶補畫技藝,連雲港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晶補畫技藝
  • 類別:傳統美術
歷史淵源,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水晶補畫技藝,又稱水晶石補畫技藝,是連雲港地區特有的在天然水晶上繪畫畫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主要流布在連雲港市東海縣一帶。東海水晶質地優良,品種較多,開採發掘歷史十分悠久。東海縣水晶質地透明,雜質極少,含矽量為99.99%以上,質量居全國之最。東海水晶按顏色分為無色、茶色、墨色、綠色、紫色、黃色、玫瑰色等,應有盡有。其中以無色水晶為主。東海水晶的歷史可追溯到2萬年左右的時代,在東海大賢莊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就發現了幾件水晶礫石削刮器。距今近萬年的桃花澗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一件紫石英製作的單刃削刮器,背厚1.2厘米,刃部有明顯使用過的痕跡。東海曲陽鄉花廳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水晶串飾。距今2000年的海州漢代戴勝墓中曾出土了最早的水晶雕刻作品——水晶小佛像。宋代《夢溪筆談》中說海州士人宋家收藏一枚“滴翠珠”。明太祖朱元璋將東海水晶作為祭器,用於皇祖陵。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年)海州方誌又載:“牛山,雲房山東鎮山後村民就曾開鑿過大型的原生水晶礦體。1985年,在東海縣房山鎮柘塘村開採出一個大型原生水晶洞,洞內共掘水晶17噸之多,現存於中國國家地質博物館的3.5噸的“水晶大王”就是出土於此。1995年1月15日,牛山鎮曹林村又挖出一塊重達1.99噸的水晶原石,通體透明,作為東海縣的鎮縣之寶,存放在東海水晶城。毛澤東同志的水晶棺也是用東海水晶熔煉而成的。由於東海水晶的儲藏量和開採量均位居全國第一,東海也成為中國的“水晶之鄉”。水晶補畫技藝是天然水晶石與傳統繪畫技藝創新結合的產物。它先利用天然觀賞石的色彩和獨特紋理來進行構圖,設計出合適的圖案;然後運用繪畫的藝術形式,在需要的空缺位置增補上相應的景物,再用透明的原石材進行貼上接合,經二次加工和打磨成弧形面,最後配以木材的底座,製成了玲瓏剔透的水晶工藝品。用此技藝製成的水晶製品每一件都是唯一的。水晶補畫技藝所用的材料主要有天然水晶、各類毛筆、水彩、黏合劑、尺、木料等;所用的器具有節割機、打磨機、拋光機等。其中水晶原石最為關鍵。水晶補畫技藝的主要程式是選料、設計、切割、打磨、繪畫、拼接、合成、拋光、成品等。水晶畫的製作過程中如下:第一,圖紙設計與分解;第二水晶選料和開片;第三,雕刻;第四,噴砂;第五,統一色彩、上光;第六,組裝畫面。

傳承保護

水晶補畫技藝是連雲港市著名工藝家馮壽乾多年研發出來的工藝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馮壽乾先生,男,出生於1945年11月,現任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水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級工藝美術師。他一直醉心於傳統的藝術與水晶裝飾、水晶工藝,從事水晶雕刻45年,在水晶工藝方面具有很高的專業水平,作品在全國、江蘇省的大賽中多次獲獎。他聯合蘇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江蘇省東海高級職業中學開設了水晶藝術方向的大專班,並作為老師輔導學生水晶雕刻和補畫技藝,陸續培養出水晶雕刻方面的藝術人才100多人,不斷傳承、推廣水晶補畫技藝,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0年,該項目入選連雲港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