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概況,產業開發,歷史文化,所獲榮譽,歷史沿革,村寨得名,水田村,吊岩村,袍上村,天堂村,坪溪山村,東子山村,五林村,池坪村,紅星村,交通方式,村寨里程,土家族民居,土特產品,水田椪柑,山野菜,糍粑,社飯,樅菌及樅菌油,戀愛婚嫁,哭嫁歌,提親,放口,訂婚,擇定婚期,女方嫁妝,男方聘禮,發親,迎接接親,馬燈迎親,喪葬風俗,病危,報喪,沐浴、穿衣,探死,裝木、入木,靈堂陳設,帶孝,堂祭,選擇墓穴,選葬日期,入殮,出殯,送葬,入葬,文化活動,搶年,上樑拋糍粑,文武茶燈,橋樑名錄,歷任領導,地圖信息,
鄉情概況
水打田鄉位於鳳凰縣南方,東與麻陽縣石羊哨鄉、譚家寨鄉接界,南靠麻陽縣錦和鎮、郭公坪鄉,西接鳳凰縣林峰鄉,北與鳳凰縣沱江鎮、廖家橋鎮毗鄰。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7千米。全鄉總面積86.62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稻田6774畝,旱土1590畝。下轄水田村、東子山村、坪溪山村、吊岩村、袍上村、天堂村、五林村、池坪村、紅星村9個行政村59個自然寨68個村民小組。10254人(2017年),主居漢族,雜居土家族、苗族等。全鄉68個行政小組全部實現通電,67個村民小組實現了通路。
產業開發
水打田鄉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境內多山,山巒起伏,一般海拔在200—500米之間,多為板頁岩地形,土質肥沃。該鄉竹子坳海拔170米,為全縣最低處。依託有利的地理和資源優勢,近年來,該鄉明確把做足做強椪柑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來抓,引導農民有步驟、成規模地開發椪柑和進行品改,全鄉椪柑種植面積已達到20799畝,年產量達到12000噸,椪柑逐步取代傳統農業成為全鄉的經濟支柱產業。全鄉組建了兩個椪柑協會,“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初具規模。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該鄉生產的椪柑,果型圓美,口感清純,品質純正,多次獲省農博會金獎,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為該鄉贏得了“椪柑之鄉”的美譽,產品遠銷廣東、內蒙、北京、山西、貴州、河北、黑龍江等20多個省市區。2014年,實現生產總值43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97元。
水打田鄉是全縣的主要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到65%,樹種以杉樹和馬尾松為主。許多林區狹長幽靜,草木豐盛,具有天然的發展養殖業和畜牧業的條件。利用這一資源優勢,該鄉在東子山村、坪溪山村、吊岩村、袍上村、天堂村等培養、扶持了一批重點養殖大戶,實行大戶帶動戰略,養殖業、畜牧業初具規模。2014年,全鄉豬存欄1000餘頭,牛存欄220頭,羊存欄500隻,雞、鴨、鵝等家禽存欄8000餘羽,養殖業、畜牧業成為該鄉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歷史文化
水打田鄉厚重的人文歷史是白泥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源於楊家寨的白泥江,是鳳凰縣的第二條大河。白泥江流域直接或間接孕育了
劉士奇、熊希齡、沈從文、田星六、劉祖春、田耳、韓棕樹、熊幽、劉蕭等一大批名流名人。白泥江在縣境內長36公里,流經水打田鄉約10公里,因此該鄉成為了漢文化圈、土家文化圈重要交匯區。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茶燈的發源地(鳳凰縣茶燈),近年來對挖掘地方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劉益林編撰的《湘西鳳凰水打田鄉茶燈.陽戲考略》,忠實地記錄了茶燈·陽戲的傳承發展軌跡,填補了茶燈·陽戲系統歷史資料的一項空白。2012年,茶燈被列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打田鄉郭長明入選第二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茶燈緣》榮獲湖南“歡樂瀟湘”大型民眾文藝匯演一等獎。2014年,《鳳凰茶燈戲》被作為藝術活動優質課,參與了湘西州第七屆幼兒教師“我與名師面對面”現場交流活動。鄉村幹部連續五年組織開展涉及籃球賽、拔河賽、個人卡拉OK大賽、歌舞表演、文武茶燈、打腰鼓等多個項目的“新春杯”文體活動。水打田九年制學校連續四年開展以本土文化為主題的“從文少年”經典誦讀比賽。通過多種形式宣傳弘揚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了地方特色文化的親近感、影響力。
所獲榮譽
水打田鄉社會和諧穩定,村寨整潔乾淨。該鄉先後組建民兵巡邏隊和文化宣傳隊,專門負責安全生產、整髒治亂、挖掘地方文化、創作宣講段子等工作,連續五年實現了刑事案件“零發案”、赴縣以上“零上訪”,堵塞國省縣道事件“零出現”、安全事故“零發生”的“四零”目標,得到了省州縣各級各部門的高度肯定,先後被授予全州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安全生產示範鄉鎮等榮譽稱號。大力實施鄉容村貌環境治理工程,穩步推進城鄉同建同治工作,積極改善民眾生活居住環境。2014年,在縣級檢查中該鄉獲得7次第一、2次第三的好成績,《
團結報》連續6次給予通報表揚。
歷史沿革
元朝時水打田鄉隸屬錦州(今麻陽縣錦河鎮)轄地。明朝時隸屬五寨司(今鳳凰縣沱江鎮)轄地。清朝廢土司制後直至今天均屬鳳凰縣。水打田鄉曾多次變更名稱。明朝時期稱為“水打(達)田”(此地名因當地民謠“春季發大水,平地遭水淹,沖壞田土禾受災,黃沙怪石把人難” 而來)。清康熙年間稱為“水田約”;清乾隆年間,為求旱澇保收,改稱“永豐田”。另外,明清兩朝外來漢族與早已漢化的土家族、苗族能夠始終和睦相處,故又稱為“漢土民村”。民國時期至1951年,因茶燈與陽戲均發源於此地,於是稱為“樂群鄉”。1952年,屬“一區”;1956年建社,稱為“火箭公社”;1959年,改名為“水田公社”;1981年,經地名普查,因與州內其他公社同名,更名為“水打田公社”;1983年,機構改革恢復鄉建制,於是改為“水打田鄉”,並沿用至今。
村寨得名
水田村
位於本鄉中部。水打田鄉的中心,政府、九年制學校、醫院等單位均設在這裡。以駐地自然寨命名,村前有一條小溪,遇山洪時常沖壞溪兩岸的稻田,造成糧食減產或無收。解放後,當地民眾立志把小溪治理好,使小溪兩岸的稻田旱澇保收,於是把水與田連在一起,取名為水田。1958年建隊,1983年改為村,共有6個寨。
水田,解放後,當地民眾立志把小溪治理好,使小溪兩岸的稻田旱澇保收,於是把水與田連在一起,取名為水田。
泡狗寨,因村前小溪中有一岩石形狀像狗泡在水裡,故叫泡狗寨。
黃茅嶺,此地原來坐落在黃茅叢生的山嶺腳下,故名黃茅嶺。
沙沖,屋後山沖內多是沙土,故叫沙沖。
茅坪,建寨時,此地是一坪茅草,故取名茅坪。
斗篷坳,寨子坐落在形似斗篷的山包上,故名斗篷坳。
吊岩村
位於本鄉西南部。以駐地自然寨命名。此村邊有一座岩壁,岩石懸吊,俗名吊岩。1958年建隊,1983年改為村,共有4個寨。
吊岩,此院子邊有一座岩壁,岩石懸吊,俗名吊岩。
唐家溪,此院子人姓唐,村邊有一小溪,取名唐家溪。
馬王沖,此院子位於馬王山腳下的山沖內,故名馬王沖。
竹灣,此院子有一灣桂竹,故名竹灣。
袍上村
位於本鄉西南部。以駐地自然寨命名。此村有條溪,溪邊岩壁上有一塊凸出的怪石,當下雨漲水時,漫過此怪石,人們俗稱“泡上了”,由此而得名。1958年建隊,1983年改為村,後習慣地將“泡”寫成“袍”,共有7個寨。
瓮坡,此院子坐落在一條不開闊的山坡中,取名瓮坡。
袍上,此院子有條溪,溪邊岩壁上有一凸出的怪石,當下雨漲水時,漫過此怪石,人們俗稱“泡上了”,由此而得名。
張家院子,因張姓而得名。
譚家院子,因譚姓而得名。
麻都灣,此院子坐落在一條山灣里,據說過去盛產苧麻,被稱為“麻都”,故叫麻都灣。
野牛沖,此院子山沖里以前無人居住,放牛不必看守(當地人叫放野牛),故名野牛沖。
楓木灣,此院子山灣有一片楓樹,故名楓木灣。
天堂村
位於本鄉西北部。以駐地自然寨命名。因此村寨建在天堂山上,屬以山而得名。1958年建隊,1983年改為村,共有6個寨。
土黃潭,此地土質均為黃土,小河中有一深潭,故稱此地為土黃潭。
茶坪,此院子坐落在茶山腳下的坪地上,故名茶坪。
跳岩邊,因院子邊有跳岩,故名跳岩邊。“跳岩”是當地方言,是一種在石墩上架木,供人們通行溪河的簡易木橋。
梁子上,清末清兵在此設過“梁子”(哨卡),院子在梁子上端,俗稱梁子上。
天堂,此院子在天堂山上,以山得名。
爛泥山,此院子坐落在前為爛泥田、後是山地之處,故名爛泥山。
坪溪山村
位於本鄉西南部。1958年建隊時,以境內雙坪、板禾溪、統馬山三個自然寨各取一字命名。1958年建隊,1983年改為村,共有11個寨。
扮禾溪,院子前有一小溪,溪岸兩邊全是稻田,稻穀成熟時,溪岸兩邊扮禾聲不斷,故名扮禾溪。
雙坪,此地是一大坪,坪上兩村並列,取名雙坪。包括上雙坪、下雙坪。上雙坪,地處寨前小溪上游,故名。下雙坪,地處寨前小溪下游,故名。
野牛潭,院子前有一泥潭,傳說常有野牛在潭中洗澡,故名野牛潭。
塘灣,此院子左邊山灣里有一口塘,故名塘灣。
新地,此院子原在翅膀壠,後遷居此地,新建村寨,故名新地。
穿洞,因屋前有一條自然穿山岩洞,故名穿洞。
統巴山,此院子居於統巴山腳下,以山取名。
岩板井,此院子有一口井,水從岩板下流出,故名岩板井。
旮洞山,此院子山旮旯岩洞較多,故名旮洞山。
東子山村
位於本鄉東南部。因原大隊設在東子山腳下,故以此命名。1958年建隊,1983年改為村,共有8個寨。
石灰窯,此院子所在地形像燒石灰的窯,俗名石灰窯。
柏木坳,此院子山坳上過去柏木很多,故叫柏木坳。包括彭家柏木坳、劉家柏木坳兩個院子。彭家柏木坳,以彭姓住柏木坳上而得名。劉家柏木坳,以劉姓住柏木坳上而得名。
漆樹,此院子附近原來漆樹很多,故取名為漆樹。
屋場坪,院子在一塊大平地上,當地人稱為屋場坪。
高垴,此院子坐落在較高的山垴上,故名高垴。
高馬塘,此院子坐落在地勢較高的馬泥山腳下,村前有口大塘,取名高馬塘。
五林村
位於本鄉北部。因轄區內5個自然寨都在山林地帶,故命名為五林。1958年建隊,1983年改為村,共有5個寨。
栗山坡,此院子原來栗樹很多,故名栗山坡。
穿溪坑,有一小溪從村中穿過,故名穿溪坑。
潘公潭,院子邊河中有一深潭,過去有一潘姓老翁常到此釣魚,取名潘公潭。
生志沖,此院子原居山垴邊,後遷到此山沖,人們立志建設好此山沖,取名生志沖。
黃栗溪,此院子山上黃栗樹很多,村前有一條小溪,故名黃栗溪。
池坪村
位於本鄉西北部。以駐地自然寨命名。村前坪地上過去有一天然池,故名池坪。1958年建隊,因原大隊設在東子山腳下,以此命名。1983年改為村,共有4個寨。
池坪,院子前坪地上過去有一天然池,故名池坪。
雙江口,院子居於水田溪和白泥江交匯處,故名雙江口。
燕子岩,此院子溪中有一石岩,形狀像燕子尾,故名燕子岩。
王山,此院子有座山叫王山,因此而得名。
紅星村
位於本鄉北部。1958年,為順應當時大躍進的形勢,取“紅色衛星”之意,故命名為紅星。1958年建隊,1983年改為村,共有8個寨。
黃公沖,傳說有一隻黃公雞飛進山沖內,故得名黃公沖。包括楊家頭、周家院子、塔田、竹子坳四個寨子。楊家頭,因楊姓住此地而得名。周家院子,因周姓住此地而得名。塔田,此院子坐落在名為塔山田的山腳下,院子以山名去中間一字得名。
竹子坳,此院子在山坳上,過去此坳竹子很多,故名竹子坳。
勝利坪,此地解放前叫野人坪,解放後取翻身解放之意,改名為勝利坪。現通常還叫野人坪。
和平山,此院子原為牛欄山,1959年取大家團結友愛之意,改為和平山。現通常還叫牛欄山。
交通方式
(一)班車直達鄉政府所在地(票價7元)
鳳凰古城沱田車站——紅星村——池坪村——五林村——水田村
(二)自駕車
1、麻陽縣石羊哨下高速——石羊哨鄉通達林村—— 木枝溪村——紅星村——池坪村——五林村——水田村
2、麻陽縣錦和鎮火車站——錦和鎮岩口山村——坪溪山村——水田村
3、麻陽縣岩門鎮——麻陽縣石羊哨鄉新建村——石羊哨鄉洞溪村——東子山村——水田村
麻陽縣岩門鎮——麻陽縣石羊哨鄉新建村——石羊哨鄉通達林村—— 石羊哨鄉木枝溪村——紅星村——池坪村——五林村——水田村
4、麻陽縣潭家寨鄉鹹池坳村——東子山村——水田村
5、林峰鄉黃羅寨村——吊岩村——袍上村——坪溪山村——水田村
(附:除班車直達和石羊哨鄉2條線路外,其餘線路縣、鄉交界處均未硬化。)
村寨里程
鳳凰縣城——紅星楊家頭(15里)——周家院子(2里,17里)——竹子坳(3里,20里)
鳳凰縣城——紅星楊家頭(15里)——紅星窯坳(4里,19里)——雙江口(5里,24里)——武陵潘公潭(4里,28里)——武陵栗上坡(3里,31里)——水田村(3里,34里)
鳳凰縣城——紅星楊家頭(15里)——紅星窯坳(19里)——雙江口(24里)——池坪(2里 26里)——燕子岩(2里 28里)——土黃潭(6里 34里)——茶坪(1里 35里)
鳳凰縣城——紅星楊家頭(15里)——紅星窯坳(19里)——雙江口(24里)——鐵門閂(1里 25里)——穿溪坑(4里,29里,7座橋)
鳳凰縣城——紅星楊家頭(15里)——紅星窯坳(19里)——雙江口(24里)——鐵門閂(1里,25里)——潘公潭(4里,29里)——栗上坡(2里,31里)——水田(3里,34里)
水田村——栗上坡(3里)——黃里雙旁(1里,4里)——升子沖(1里,5里)——黃臘溪(2里,7里)——天堂界上(3里,10里)——爛泥山(3里,13里)梁子上(3里,13里)
【天堂界上另一條路返回水田——獨坪(7里)——水田村(8里)】
水田村——獨坪(1里)——板禾溪(5里,7里)旮洞山(4里,11里)——野牛潭(5里,12里)——下雙坪(5里,17里)——上雙坪(2里,19里)
水田村——雙江口(10里)川溪坑(13里)——野人坪(14里)窯坳(16里)牛欄山(20里)——竹子坳(16里)
水田村——唐灣(8里)岩板井(7里)土馬山(10里)老灣(11里)——新地(9里)——袍上(16里)麻都灣(16里)坳上(17里)野人沖(19里)——嗯坡(18里)——吊岩(23里)——馬王沖(27里)唐臘溪(26里)
水田村——彭家柏木坳(6里)劉家柏木坳(2里,8里)——三叉路口(5里,11里)——高馬塘(2里,13里)——斗篷坳(8里,19里)毛坪(8里,19里)
南華山三叉路口——縣進修學校(8里)——水田路(9里)——大轉盤(11里)——屋樓下(800米)
土家族民居
土家族民居一般依山傍水修建。同宗同族的組成一個寨子,常以姓氏作寨名,如向家寨、田家寨、彭家寨亦有用土家語作寨名的,如麥寨(太陽照到的地方)、業必(鳥兒落腳的地方)等,土家情趣濃郁。
土家人建房講究風水,要請風水先生擇日定向。房屋朝向—般為;坐南朝北,也有東西向的,讓太陽能照到前、後壁,謂之“曬壁”以祛濕除陰氣。房址忌子午向,有“墳打(對)尖山屋打(對)埡”之說。屋後多留禁山。
土家族民居以木結構穿斗房為主,間有穿斗、抬梁複合結構的民房,較典型的有永順列夕彭氏木房,其排架系穿斗與雕花狀相結合形式,別具特色。住房一般四排三間。永順樟木就有十二排十一間、三個四合水天井的民居。
在住房使用方面,以四排三間為例,中間一間為堂屋,內設“神龕”,是土家人安神祭祖、迎客辦事的地方。堂屋兩廂東西頭稱“人間”,供住人。一般長子住東頭,次子住西頭。人間以中柱為界又分成前後兩小間,前面一間設火坑,火坑上方鋪竹、木條,並吊炕,供烘烤臘肉、包穀等用;後面一間為住房,窗小且少開,有較強的私密性。人間鋪木地板,且樓枕較高,以利通風防潮。
土家人房屋,最有特色的是轉角樓。擇正屋一頭(或兩頭);與正屋垂直向外伸延出一組或多組排架,每排柱子的長短依地勢高低而取捨,這便形成丁乾闌式樓宇建築,即“轉角樓”。轉角樓多為兩層,亦有三四層的。
土家民居的特點概括起來為:八字朝門青瓦屋,飛檐翹樓。而轉角樓奇就奇在“傘把柱翹角”上。
土特產品
水田椪柑
柑橘在植物分類上屬芸香科,柑橘亞科,椪柑橘族。水田椪柑系湘西自治州經多年來從蘆柑中篩選,馴化,在特殊生態環境條件下選育出的優質品種,是湖南省優質水果之一。果實中還含有豐富的果膠、纖維素、胡蘿蔔素、維生素趴、維生素B2及蛋白質、鈣、磷、鐵等營養物質。常食椪柑還可以分解人體內脂肪,排泄人體內積累的有害金屬和放射性元素。全鄉種植面積2萬多畝,年產量達到12000噸。
山野菜
山野菜即產自水打田鄉山野之中的野生菜,包括蕨菜、山筍、岩耳、香菇、椿木尖等,經過科學方法的加工,包裝,保其原汁原味,均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真正的山珍美味。
糍粑
糍粑,雪白光滑,酥軟可口,便攜帶,易保管,是湘西土家苗族人民拜年過節、走親訪友和紅白喜事打發親朋的傳統禮品。要是在湘西土寨苗鄉作客,能吃上糍粑,那可是大飽口福了。
做糍粑,首先是選好糯米,用清水淘洗乾淨泡著,第二天用甑蒸熟後倒進石臼里打成絨泥,做成拳頭大的一個個糯米泥團,有秩序地擺在桌上,用另一張桌面稍壓,一個個四寸或五寸直徑大的糍粑就出來了。這時,你就要把壓好的糍粑取出擺在另一張冷桌上,經常翻動,再四個一疊或八個一疊重好,待自然陰乾後即可放人木桶或瓷缸里用臘水泡著備用,一直可泡到第二年的清明節前後,不變色,不變味。
社飯
社飯(俗稱“撒飯”),是水打田鄉人民過社時用的傳統美食。社日,是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即社日。逢社這天,家家戶戶要做飯、菜、佐料一體,色、香、味俱佳而又富有春意的肴饌,祭土神、迎新春,祝一年開春大吉,萬事如意。因是過社特製的美餐,故名社飯。
社飯的主要用料是青蒿、野胡蔥、臘肉、糯米。首先將採摘回來的青蒿洗淨,揉去汁水,剁碎炒乾待用。再把臘肉燒皮刮洗乾淨,切成幾段放在鍋內煮熟後,解為一寸厚薄的小方塊,同泡好過濾後的糯米、剁碎炒乾的青蒿、洗淨切細的野胡蔥拌勺,加上鹽和五香佐料,放進甑內蒸。待甑內氣上頂後,再在飯頂面淋上一層煎熟的茶油,蓋上甑蓋燜刻把鐘即可食用。
樅菌及樅菌油
水打田鄉的樅林中,每年四月、九月兩次生長香甜可口的樅菌。水打田鄉樅菌油的製作和食用,有據可考的歷史已有四五百年。樅菌油的製作選擇農曆9月松林中叢生的新鮮嫩樅菌,其傘蓋在銅錢以下大小者為最佳。將樅菌去掉泥沙尾柄,洗淨,濾乾水分;洗淨鐵鍋,放上茶油,升溫至攝氏100度以上,將樅菌放進油鍋開炸。茶油與樅菌之比為1:1。待樅炸乾至70%左右時,滿屋飄蕩濃郁的菌香,此時應退火,放進花椒、姜米、食鹽等佐料,略炸幾分鐘,乾樅菌沉人鍋底,茶油浮其上,樅油至此製作完成,即可裝罐貯藏備食。頗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戀愛婚嫁
哭嫁歌
“哭嫁”是土家族重要的婚俗活動之一。即在姑娘出嫁前十天或半月,最長在一至兩月之內,由新娘的母親、嬸娘、姑嫂、姊妹及鄰近好友每晚伴隨出嫁姑娘進行對哭。主要由出嫁姑娘敘骨肉之情,訴離別之苦,並對這場重大的人生轉折發出內心的種種感慨;同時有親友隨之陪哭,對新娘從旁勸慰,有的與新娘共訴苦情。所訴內容極為寬廣,感情真切,聲調悲哀,催人淚下。
提親
一般由男方向女方提親,也有個別特殊情況由女方暗示或暗中徵得男方同意後再由男方公開出面提親的,甚至還有由女方直接向男方提親的,這種方式較少。
放口
土家青年男女相愛經雙方父母允許後,男方第一次挑著禮品正式去女方家認親,叫“放口”。“放口”的規矩比較簡單,男方準備一些酒肉、糖等禮品與媒人一起去女方家,放口時,媒公媒婆都要到,男女雙方的父母也要到。
訂婚
訂婚儀式很隆重,禮物厚薄視家境而定,一般男方要拿酒水、甜酒、方塊肉、帶尾巴的豬腿、錢和金銀首飾及服裝等。
擇定婚期
土家族青年男女通過戀愛、訂婚、走親互覺如意稱心,且年齡合適,便準備結婚,婚前由男方請土家老司或通曉生辰屬相者,按男女雙方的生辰屬相測算出一個最吉利的日子。
女方嫁妝
依土家風俗,女方家要按經濟實力準備嫁妝。
男方聘禮
整套聘禮為銀項圈、豬肉、雞鴨等多種聘禮。一般男方的彩禮和女方的嫁妝價值相等。聘禮及宴請客人依經濟狀況及姑娘的品貌還可增減。富裕人家視宴會和重禮為面子,是富有的表示。
發親
發親也稱為“發轎”。姑娘先在設在香案的祖宗牌位前下跪、叩頭,表示再拜別祖宗及父母。然後由女方族人將花轎從迎婚人手中接過,抬到門口。如今,花轎很少使用,多由族中親屬將姑娘背到大門口或上車處。
迎接接親
迎親,又叫接親。迎親客人來到女方家時,門口擺方桌一張,桌上斟滿4杯酒,稱為“攔門酒”,每個客人須飲完4杯“攔門酒”方能進大門。
馬燈迎親
土家青年男女結婚,新郎家裡除了要預備兩個火把之外,還要特意準備一盞馬燈。娶親的前一天,新郎家裡將馬燈擦得亮亮的,裝滿煤油,並在馬燈的柱中間糊上紅紙,以示喜事。
喪葬風俗
病危
父母一旦病危,頻於咽氣之時,兒女須守護在病榻前,把掛的帳子掀開,寸步不離,守著病人咽氣,叫“接氣”。
報喪
父或母一旦咽氣,應立即用斗笠或簸箕蓋住神龕上的祖宗牌位,立即舉喪,“燒落氣錢”,並立即派人去親戚家“報喪”。
沐浴、穿衣
沐浴是用桃樹枝煮水,用盆浸手巾,給亡人屍體象徵性地抹三下,俗名“洗澡”。男性要剃去頭髮,女性要挽好髮髻。壽衣穿單不穿雙,腳穿鞋襪,頭戴帽或包頭巾。
探死
親戚六眷接到報喪訊息,須立即備辦香紙、壽被前去“探死”。
裝木、入木
裝木即裝飾棺材,入木即將亡人屍體放進棺材裡。
靈堂陳設
辦喪事的人家,對外要出訃告,對內要設靈堂。堂中有“靈牌”上寫“亡故***之靈位”,桌上有香爐、燭台、五供等,堂二面用白布掛上叫“吊九條”或“吊簾”。大門上貼一橫幅,上寫“當大事”。傳說即使聖旨到,也可不予理睬。大門兩旁有孝聯。
帶孝
父或母一去世,子女立即帶孝,包白頭巾,或帶黑紗。來探親的親戚(晚輩)也要帶著孝來。
堂祭
也叫“開弔”。要備辦一桌陰席和一桌陽席。陰席祭亡靈,陽席招待客人。
選擇墓穴
土家族很講究墳地的風水,認為祖宗的風水地決定了子孫後代的人丁興亡和衰敗、富貴和貧賤,一般在葬前請風水先生擇墓穴。
選葬日期
埋葬的時間,也要請巫師卜算,主要根據死者的生辰八字及落氣的時間確定。
入殮
在屍體入館前,先由道公繞棺一二圈,用樹葉點棺並念咒“生人出來,死人金棺”。封棺不用釘,兩端用白色藤或竹篾捆綁起來,入殮儀式便算完成。
出殯
出殯前在堂屋入殮,道士念完送魂經後,由死者舅父用彎刀從門正中剁門上三刀,表示開路出門。出殯隊伍的秩序為:孝子、親屬、朋友,最後是抬棺木的人眾孝男孝女拉著白布走在前,抬喪人吆喝著抬起棺材上路。一路有人五六步撒一紙錢,免得餓鬼在途中糾纏。又在路上燃放鞭炮,表示送老龍上山。
抬到墓穴後,由孝子在挖好的墳井中,從前到後拜井九次。道士在墳中用米撒成“富貴雙全”字或代號,然後把一隻公雞放入墳坑,任由雞去啄食大米,若雞能啄食撒在地上的那些字或代號,就表示子孫運氣亨通。待雞飛出墳井後,即將棺材放入坑中,校正方向,開始壘土蓋棺,堆成小墳山。
送葬
將靈柩抬往墓地叫“送葬”。
入葬
入葬時,執葬者先檢查棺內是否有其他雜物或銅器,才蓋好棺蓋,孝子們從小到大,依次替死者填土,先在右邊填三鋤,後在左邊填三鋤。孝子填後,由女婿填。隨後,眾人一起填土壘墓,最後把孝子打井時挖出的第一鋤土塊,填在墓頂,葬後,孝子打傘執刀先回,其他人也跟孝子回家。
文化活動
搶年
搶年,即在限定的時間裡搶先放鞭炮,土家族人認為,誰家搶到年,就意味著搶了幸福、豐收和吉祥。搶年的時間一般在大年三十的子夜零點,誰家的鞭炮第一聲炸響,就表示他家已搶到了年,其餘各家亦紛紛燃放鞭炮,以求分搶一些好年成或福氣。
上樑拋糍粑
屋樑,土家尊為一屋之大梁,對它特別崇拜,都稱做屋裡的大老爺。上樑是隆重的儀式,也是很有趣的風俗。要在上樑的先一天,請人幫打糍粑,並捏成砣砣,備做拋梁粑用,捏團的是那做散粑。
文武茶燈
茶燈(文茶燈、武茶燈)是當地民眾最愛的傳統民間舞蹈藝術。茶燈得名是取自江西“茶燈戲”之“茶”字與西漢劉邦“燃燈祀太乙”之“燈”字合稱為“茶燈”。發源於水打田鄉水田村,由該村劉天技、劉天祚兄弟創始。它的結構簡潔,明快流暢,表演熱烈歡快,詼諧幽默,極富情趣,有著濃厚的地方風味,勃發著濃濃的泥土香味。茶燈雖然是一種民間舞蹈,但在表演上卻有著曲藝藝術沒有的東西。它的表演有角色分工,一般是雙人表演,分男女角色,男角為小丑,女角為小旦,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通過民間藝術不斷地改進加工,它由原來的雙人表演。發展成為四人、六人、八人表演,甚至更多人的群體表演。茶燈不管是雙人、多人乃至群體表演,都離不開它的藝術結構,即茶燈表演的套路(又叫套子)。茶燈表演的套路大大小小有100多種,但最主要的套路有三十多種。如燕子銜泥、雪花蓋頂、隔簾相看、邊魚上灘、美女梳頭、黃龍纏腰、鷺鷥踩蓮、種茶、謝茶、盤茶、內荷花、外荷花、上荷花、下荷花、正反雲手等,這些套路都有嚴格的結構,每個套路在表演時都必須按照動作的規定和身段,不能隨時更改。茶燈雖然有這么多的套路,各套路雖然都是獨特獨立的,值它們之間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各種套路從表演一開始就一個接著一個連續地表演下去,直到結束,一氣呵成,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其文化內涵和藝術含量都有著極高的品位,真正達到了表演形式和藝術展演的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展示著茶燈不可替代的藝術魅力。
橋樑名錄
雙江口橋位於水打田鄉北部,系公路石橋,1972年建成,長66米,寬6.2米,高13.3米,橋身載重量50噸,是鳳凰縣城至水打田鄉的必經之橋。
歷任領導
歷任黨委書記:楊光全、左國強、滕華濤、楊昌友、舒友雲、劉興明、左崔福、王太進、毛德昌、
蔡龍、劉如海、吳金澤。
歷任主任、鄉長:楊光全、劉開和、劉發善、劉興明、唐永良、徐宗光、周子斌、
韓宗興、毛德昌、劉如海、顏立正、楊海峰、邱文。
歷任鄉人大主席:譚天送、鄧子印、舒友雲(兼)、劉興明(兼)、姚儒雲、龍金平、安丙生、張騰、楊秀飛。
地圖信息
地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