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成土

水成土

水成土是在地面積水或土層長期呈水分飽和狀態、生長喜濕與耐濕植被條件下形成的土壤。由於土層長期處於嫌氣還原狀態,土壤潛育過程十分活躍,土層中的游離鐵、錳還原、移位,形成藍灰色潛育土層。局部鐵、在孔隙、裂隙中氧化澱積,形成銹色斑紋和鐵錳斑層。包括沼澤土和泥炭土2個土類。土壤濕度大,有機質含量高,在土體一定的部位顯灰藍色或白色.有銹斑和鐵子新生體。水成土的成土形成過程包括潛育過程、淤育過程,腐殖質形成過程、泥炭化過程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成土
  • 外文名:Water into the soil
  • 定義:地表積水並受地下水浸潤的土壤
  • 特點:濕度大,有機物含量高
  • 形成過程:潛育、淤育,腐殖質形成、泥炭化
  • 分布:長期或短期積水和過濕的地方
釋義,地理分布和形成條件,基本性狀,改良和利用,

釋義

水成土是在地面積水或土層長期呈水分飽和狀態、生長喜濕與耐濕植被條件下形成的土壤。由於土層長期處於嫌氣還原狀態,土壤潛育過程十分活躍,土層中的游離鐵、錳還原、移位,形成藍灰色潛育土層。局部鐵、錳在孔隙、裂隙中氧化澱積,形成銹色斑紋和鐵錳斑層。包括沼澤土和泥炭土2個土類。
水成土由於地形低洼和排水不良,剖面上部常積累腐殖質或泥炭,而下部有潛育化特徵。通常將泥炭層厚度小於50厘米的,稱為沼澤土;大於50厘米的,稱為泥炭土
目前,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對有明顯有機質積累的水成土,稱為有機土或沼澤土,對沒有明顯有機質積累的土壤,美國按土壤形成環境的水熱狀況、主要診斷層及屬性,分別列入相應土綱內受潮濕影響的亞綱中。

地理分布和形成條件

沼澤土(含泥炭土)在我國分布相當廣泛,幾乎所有長期或短期積水和過濕的地方都可以見到,但面積不大,一般分布零星。我國沼澤土分布比較集中的有2個地區,一是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等山區和三江平原;二是川西北高原的松潘草地,即若爾蓋和紅原縣黑河及白河的河谷地區,以中、下游較多。

基本性狀

沼澤土的剖面主要由兩個發生層組成,即上部為腐殖質層(A)或泥炭層(H),下部為潛育層(G)。因此,沼澤土的剖面構型為AH—G型。腐殖質層顏色較暗;常呈粒狀或團粒狀結構,草根密集。泥炭層呈棕褐色或黑褐色,由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機殘體和各種嫌氣分解產物組成,厚度小於50cm,以此區別於泥炭土。潛育層呈灰藍色或淺灰色,質地較黏重、緊實,有機質含量低。沼澤土的有機質含量很高,腐殖質層常在50~lo%/kg,泥炭層高達100—25%/kg,甚至在4009/kg以上,分解不完全,C/N比值寬,多在14~20;潛育層的有機質含量顯著下降,僅為10~209/kg。泥炭中含有較多的腐殖質,一般為300—4009/kg。全氮量與有機質含量相一致,以泥炭層最高。全磷量較豐富;全鉀量變化較大,以泥炭層中含量最低。土壤陽離子交換量高,尤其是腐殖質層和泥炭層,常高達30。50cmol(+)/kg。土壤鹽基飽和度變化大,高的達80%一90%,呈中性至微酸性;低的僅30%40%,呈酸性乃至強酸性。乾旱地區的土壤或含有碳酸鈣的土壤,則呈鹼性反應。

改良和利用

我國目前尚有相當大面積的沼澤土和泥炭土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應根據土壤的性質及其所處的自然條件,採取不同的利用途徑和改良措施,全面加以保護和開發利用。在農業利用方面,沼澤土的主要問題是水分過剩,通氣不良,植物養分不平衡,但不同類型又有差異。草甸沼澤土、腐泥土(腐殖質沼澤土)等,在排除土壤中多餘水分之後即可墾種;而泥炭沼澤土等則在排水之後,還需採取修築台田、摻砂客土、打壟熟化和增施磷、鉀肥等相應的改良培肥措施,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在牧業利用方面,尤其是高寒地區,沼澤土和泥炭土是水草豐茂的放牧草場,應逐步建設成為人工草場和刈草地,提高草地的產草量和載畜能力。此外,泥炭在農業、工業和醫療上都有廣泛的套用價值,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