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下泄的水流所引起的下遊河道的沖刷。由於河流入庫水流所帶泥沙在水庫區沉積,泄向下游的水流含沙量減少,小於下遊河道的水流挾沙能力,因此,水流將沿程不斷沖刷河床,直至水流含沙量與挾沙能力相適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庫下游沿程沖刷
- 外文名:riverdegradation downstream of reservoir
水庫下泄的水流所引起的下遊河道的沖刷。由於河流入庫水流所帶泥沙在水庫區沉積,泄向下游的水流含沙量減少,小於下遊河道的水流挾沙能力,因此,水流將沿程不斷沖刷河床,直至水流含沙量與挾沙能力相適應。
水庫下泄的水流所引起的下遊河道的沖刷。由於河流入庫水流所帶泥沙在水庫區沉積,泄向下游的水流含沙量減少,小於下遊河道的水流挾沙能力,因此,水流將沿程不斷沖刷河床,直至水流含沙量與挾沙能力相適應。特點離壩越近,下泄水流的沖刷...
河道以下切為主。②當河底為抗沖能力較強的物質組成時,河道以展寬為主。③當河底及河岸均可沖刷時,河道同時下切和展寬。水庫下游沖刷分沿程沖刷與局部沖刷兩類。沿程沖刷為壩下游長河段(可長達幾百公里)內的普遍沖刷。局部沖刷發生在壩下游附近(長達幾百米),但深度較大(可達幾十米)。
在不平衡輸沙情況下,懸移質平均含沙量沿流程變化的規律。成因 當上游來沙量與本河段水流挾沙能力不相適應時,河床將發生沖刷或淤積。沖淤過程要延續一定距離才能完成。在這段距離中,含沙量處於不飽和或超飽和狀態。沖刷過程含沙量沿程增加,如清水下泄時,水庫下游沿程沖刷;淤積過程含沙量沿程減小,如沉沙條渠...
《三峽水庫下遊河床沖刷與再造過程研究》,作者:盧金友等著。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三峽水庫下游沖刷條件下泥沙輸移規律、河床再造機理與驅動機制以及理論預測模型,並結合河流動力學與土力學的學科交叉,擴展改進了水沙數學模型,綜合比較各類模型的預測結果,提出了河床再造的綜合預測方法,並套用於三峽水庫下遊河段的河床...
第1章 水庫下游再造床 1.1 概述 1.2 河床下切 1.2.1 河床下切的實例 1.2.2 最大沖刷深度 1.2.3 影響沖刷深度的主要因素 1.3 河寬變化 1.3.1 河寬調整實例 1.3.2 影響河寬變化的主要因素 1.4 斷面形態調整 1.4.1 平灘水位下的河相係數ζ的變化 1.4.2 不同水位下河相係數ζ的變化 1...
少沙河流水庫,淤積一大片的特點並不突出,但沖刷一條帶和死灘活槽的基本特點依然存在。水庫淤積過程 是在水流對不同粒徑泥沙的分選過程中發展的。在回水末端區,流速沿程迅速遞減,卵石、粗沙等推移質首先淤積,泥沙分選較顯著。向下游,懸移質中的大部分床沙質沿程落淤,形成了三角洲的頂坡段,其終點就是三角...
第一節壩下遊河道的河床演變與河勢變化 第二節壩下游沖刷的主要特性 第三節近壩區河段沖淤變化分析 第七章建庫前後水位流量關係變化 第一節建庫前後白河至鄖縣水位流量的變化 第二節建庫後壩下遊河道來水變化特點 第三節壩下游沿程測站水位流量關係變化分析 第八章航道問題分析 第一節庫區及下遊河道水庫修建前的...
6.3 水庫運用與庫區沖淤特性 6.4 水庫非汛期蓄水運用回水影響範圍和淤積末端分析 6.5 溯源沖刷和沿程沖刷的發展 6.6 三門峽水庫降低庫水位對庫周引水和庫周生態影響 6.7 小結 第7章 劉家峽水庫沖淤及排沙特性研究 7.1 人出庫水沙特點 7.2 水庫運用特點 7.3 水庫淤積形態發展 7.4 水庫排沙特點...
分選淤積是一個明顯的物理現象,但受水庫運行方式、水沙條件、水庫斷面變化、淤積過程和回水變化等複雜因素影響,實際水庫分選情況非常複雜。同時,水庫淤積形態和坡降受泥沙粒徑影響很大,分選沉積與淤積坡降是同一過程的微觀與巨觀表現。準確認識沿程泥沙分選沉積規律及粗沙作用對合理管理水庫泥沙、減少淤積和下游影響、...
(6)在水庫攔蓄泥沙後,清水下泄可能造成下游河道的沖刷下切及河道展寬,甚至引起河勢變化,影響堤防、護岸、取水建築物等工程設施的安全和效益。(7)平原河道中累積性的泥沙淤積會抬高洪水位,降低河道宣洩洪水的能力,增加洪水的災害和損失。(8)航道港口及河口的泥沙淤積,影響航運及河口演變。河流泥沙問題的研究方法...
泄洪減淤:在汛期遭遇洪水時,庫水位壅高,將造成庫區泥沙落淤,在不影響下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及時加大泄水量,儘量減少洪水在庫內的停滯時問,能達到減淤的效果。沖刷排沙:水庫在敞泄或泄空的過程中,庫尾淤積逐漸向壩前移動,原來淤積的泥沙即破沖刷連同水流部分泄出庫外。(1)沿程沖刷。當水庫來水較多而含沙...
本書可供從事河流泥沙、工程泥沙和流域規劃的科研人員,水庫管理人員,以及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閱讀參考。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三門峽庫區排沙規律研究 第一節 水庫運用概況 第二節 入庫水沙變化特點 第三節 水庫排沙方式 第四節 汛期排沙分析 第五節 溯源沖刷和沿程沖刷 第六節 主要認識 第二章 來水來沙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