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岩

水墨岩

水墨岩,是蕭縣城西南郊,北自老虎山東麓始,向東南蜿蜒經梅村西鸛山、許堂南嶂山至丁里南一個小小孤山丘止,約15華里的狹長山嶺,既裸露又內蘊著無數的水墨畫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墨岩
  • 外文名:Wash rock
  • 分布:安徽省蕭縣
  • 長度:15華里
  • 性質:岩石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地理特點,

歷史沿革

《唐書地理志》所載“徐州貢紫石”即蕭產“花石”。《徐州府志》載“蕭縣水墨岩皆黑花如畫,頗如大理,惟質粗耳。”康熙《蕭縣誌物產》就載有“花石”。到了清嘉慶《蕭縣誌》,還把“水墨岩”列入蕭縣“十二勝景”之一。清同治末年纂修光緒元年印行的《蕭縣誌》“山川”篇里載:“水墨岩:石盆澗上,石皆墨花如畫,或菜或松,亦有小樹重山,孤村遠景。”在該志的《藝文志》中還收錄了文人郝繼昌的《水墨岩賦》及《十二勝景€€畫岩》的讚辭。
郝氏的賦中寫道:“萬灶燒松郁松煙,橫空潑向層岩間。不知大筆誰濡染,神工妙出蒼頡前。”寫人們“每當留賞凝眸、探奇延頸”,則“引綺思兮巧未合,灑柔翰兮研莫騁”,“氣磅魄兮抉輿,華含咀兮孤嶠。丹青粉本倩人描,詞客黃絹空才妙,對此慚塗鴉,休被山靈笑!”面對大自然“神工妙出”的水墨岩,由“留賞”至“探奇”,再至“引綺思”,繼而“灑柔翰”、“慚塗鴉”,一個賞、嘆、思、仿、慚的完整過程
“十二勝景贊“畫岩贊”則更明白確鑿地把她定格為“作畫”的“祖師”:“聖哲未生,邱陵自出。繪象圖形,誰操不律(筆);水墨紛披,酣嬉淋漓。是謂化工,是為祖師。”
雖然,從文字和方誌的記載看,最早涉及到蕭縣的“水墨岩”(花石)的是唐代,但是,地處蕭縣腹地美山秀水之中的水墨岩,此處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已很稠密,且這種水墨岩是較大面積較長距離裸露的。從出土的骨針、陶器、玉器、瓷器之精美,可以看出蕭地先民們的創造靈性。直到漢代畫像石刻的精美古樸的美術作品的出現,更彰顯了蕭地先賢們藝術創造的靈性。無疑,這種“靈性”,不能說沒有“水墨岩”這“丘陵自出”的大自然“祖師”的啟迪和薰染之功。甚至可以說,她是一座天然的藝術寶藏、寶庫、殿堂。

地理位置

老虎山

地理特點

這從漢代畫像石刻寫意、抽象的藝術特點來看,恐怕當年的石刻作者們直接受到了水墨岩的啟發點染。這種水墨畫石,從色彩看,石表的“畫面”赤橙黃綠黑紫各色俱全,只是裸露在外時間較長的畫石畫面經風、水化解後多呈黑褐色,石胎多為黃白色。近年,此處開山採石(因其大理石性被鐵路部門看中,適宜作鐵路加速後的鋪路石)的大量石料中,可見各種顏色的畫面都有。從畫面看,大寫意、小寫意的、酷似山水、林泉、花鳥,甚至文字、人物的形狀、意境無不具有。記得2007年《人民日報》登出一幅在某鐵路路基上揀到的一小塊有清晰樹木形的鋪路石,且註明是來自安徽蕭縣,並說是“化石”。“化石”之說可能不正確。有些畫面相當精妙可人,恐怕連畫家面對她們也要自嘆弗如。從石型看,多為平板片狀,也有塊狀。更為奇特的是,有的塊狀或厚片狀石料劈開後,竟出現兩塊同一“版本”的畫面,姑且稱之為“對面畫石”。前不久中國觀賞石協會理事、蕭縣觀賞石協會會長劉雲升先生,在蕭縣博物館展出的兩塊精美“畫石”,就是這種“對面畫石”的“代表作”,令觀者嘆賞不已!
至於這種“畫石”的成因,民間大多誤認為是“化石”,特別畫面多為松樹枝葉形狀的“畫石”,更被誤認為是植物化石。所以,連《人民日報》刊登的那幅畫石照片的釋語也採用這種民俗說法,認定為“化石”。其實她不具備化石的本質特點。有人認為,可能是造山運動中,和周圍石灰質山體不同,遭遇了另一種程度的熱、壓外因後,某些汁液的流滲、漫洇與山體冷凝擠壓、固化後,形成了這種巧奪天工的“藝術天才”創作的獨特“藝術品”。這種觀點較為確當。
但是,不管其成因如何,反正她是大自然對蕭縣這塊土地的造化和賜予,作為“師法自然”的中國傳統書畫,包括蕭縣的漢畫像石刻,源遠流長的民間書畫,到清中後期形成的徐淮地區以蕭縣為中心、以大寫意為特色的“龍城畫派”,直至現當代不斷興起的“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的書畫熱,這種“水墨岩”畫石是“祖師”,是源頭之一,恐怕是“自然”“天成”的客觀事實吧?這也正應了那句“地靈人傑”的古語。真乃吾蕭立幸也!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