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小黃姜,貴州省水城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水城小黃姜產於水城,姜塊相對較小,表皮呈淡黃色,故得名水城小黃姜。是水城人民在長時間的生薑種植與銷售中根據姜塊自身獨有的外形命名。水城小黃姜辣味濃香,姜油豐富、味道鮮美。
2015年04月0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水城小黃姜”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城小黃姜
- 產地名稱:貴州省水城縣
- 品質特點:辣味濃郁、纖維細小、姜油豐富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5年第44號
- 批准時間:2015年04月07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水城小黃姜屬貴州三大姜之一,是生薑的一種,可食用也可藥用,尤其以發耳小黃姜品質上佳、姜油和姜辣素含量是其它產姜地區的3至5倍,為出口免檢商品。水城縣小黃姜可生產薑茶、姜纖維、姜澱粉、姜辣素等多種產品,即可可作為藥材銷售,又可直接作為乾薑食用,附加值非常高,綜合利用率可達到100%。
水城小黃姜姜塊表皮呈淡黃色,姜塊個體較小,鮮姜帶清香味,切開後辣味濃郁、纖維細小、姜油豐富(姜油含量高達2.6—2.8%)、味道鮮美,具有良好的市場知名度。
產地環境
六盤水市地處烏蒙山脈的南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在1400—1900米之間,海拔差異大,地型地貌複雜,具有緯度低海拔高,山高坡陡,溝深谷狹的特點,全市年均氣溫13—14℃,雨量充沛,氣候溫和。獨特的地理氣候優勢,形成了複雜多樣的小生態環境,適宜不同動、植物生長,孕育了豐富多樣的藥用植物資源。
水城縣位於階梯狀大斜坡地段,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海拔最高點2500米,最低處海拔800米;年日照約為1500小時左右,平均氣溫在14℃左右,海拔1300米以下一帶無霜期一年可達300天,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產區地帶以黃棕壤和黃壤為主,多含砂石岩,十壤肥沃疏鬆,富含硒、氮、磷、鉀等有機質、pH值在5—7之間,產區氣候和生態環境複雜多變,立體農業氣候特徵明顯,非常適宜當地小黃姜生長。
歷史淵源
水城縣自古就有種植小黃姜的歷史,據《水城廳志·食貨》,早在清乾隆年間,地方志書就記載了水城盛產小黃姜。可見水城小黃姜的存在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
水城縣自古就種植生產生薑,主要產地分布在水城縣的發耳鎮、新街鄉、都格鎮、雞場鄉、楊梅鄉、營盤鎮、龍場鄉等鄉鎮。當地出產的生薑,姜表皮光滑呈淡黃色,姜塊個頭相較於其它地區的生薑較小,是水城小黃姜獨有的特徵。並逐漸成為市場上區分於其它區域生薑的感官品質。
20世紀80年代,水城小黃姜大量出口韓國和日本,並且多次在國內外展銷會、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是水城縣重要地方特色產業之一,是中國除四川小產區外精油含量最高的區域。
生產情況
2006年,水城縣生薑種植面積達5.23萬畝。
2017年,水城縣小黃姜完成種植面積4萬畝。畝產量在2500斤左右,通過科技化種植,畝產量能提高到3000斤以上。
產品榮譽
2015年04月0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水城小黃姜”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水城小黃姜產地範圍為貴州省水城縣發耳鎮、新街鄉、都格鎮、雞場鎮、楊梅鄉、營盤鄉、龍場鄉共7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當地傳統小黃姜品種。
二、立地條件
產地範圍內海拔800至1500米,土壤類型為黃壤、黃棕壤或棕壤,有機質含量≥1.0%,土壤pH值5.0至7.0。
三、栽培管理
1.輪作:旱田3年以上輪作或水旱輪作。
2.種姜:選擇種姜50克至100克,有1至2個壯芽的姜塊。
3.播種:3月份播種,種植密度為每公頃≤9萬株,將姜種的芽一律向上,播種深度4至5厘米。
4.施肥:每公頃施入腐熟有機肥≥1.5萬千克。
5.培土:栽培過程中培土厚度≥10厘米。
6.採收:11月中下旬收穫。
7.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姜塊表皮淡黃,辣味濃香。
2.理化指標:6—姜辣素≥0.10%。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水城小黃姜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貴州省水城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水城小黃姜的檢測機構由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