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水口山鎮於南嶺山脈的柴君山麓之水,與境內梅溪河匯於對門山狹地,形成鎖住水口之勢,故名“水口山”。自明代起,沿用至今,水口山由此得名。清代中期,東岸建街為圩,解放後河西又建新街,成為當時零陵縣西南最大的農村集市。解放初水口山為第十區,轄羊角井、水口山、馬子江、中心鄉4個鄉;1956年撤區並鄉時並為中心、水口山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友誼公社;1961年置水口山公社。1984年改為水口山鄉。1986年經省政府批准水口山撤鄉建鎮。1995年撤區並鄉,將長塘、毛溪橋、水口山、馬子江四個鄉鎮合併為水口山鎮。
城鎮概況
水口山鎮轄:中井山、楚陽、山岩、樂園山、羊角井、楊梅嶺、馬驢橋、排頭邊、傑塘、長塘、青龍塘、大新甸、老村里、上哲源、卉葉山、渣沐、蔣家村、梁衙里、躍家、新橋、坪夫橋、和家、趙家、毛溪橋、樓子底、楊梅塘、大柏塘、小柏塘、芮家、西樓、禾木山、大皮口、大樹腳、水口山、羊角石山、岩門前、夏大、莊家、臘巫山、馬子江、高田、板田、三壇峰、石凡、拱門、牛塘尾、下井、大塘、蔣家塘49個村和水口山1個居委會,384個村民組,水口山鎮郵編:425121。
區劃
水口山居委會(Shuǐkǒushān Jūwěihuì] 因駐水口山圩得名。居委會轄紫金街、興隆街、聚勝街、薈賢街等5個居民組。鎮政府、中心醫院、水口山林場、中國小校等單位駐在。735戶、1924人。
中井山村(Zhōngjǐngshān Cūn) 解放前該地村後為山,村中有一水井,故取名中井山,沿用至今。村委會駐中井山,轄中井山、皂角沖、呂家嶺、徐家村、梅子橋、老屋徐家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3.16平方千米,總人口197戶、834人。
楚陽村(Chǔyáng Cūn) 解放後一直為黃泥塘大隊,20世紀80年代取名楚陽村,沿用至今。村委會駐楚陽,轄黃泥塘、楚陽、馬頭山、趙家嶺、張家、楊家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4.69平方千米,總人口238戶、989人。
山岩村(Shānyán Cūn) 該地有三個岩洞,故取名三岩,又諧音演變成山岩。村委會駐山岩,轄山岩、耗子窩、老佛沖、棉花山、大毛坪、雪大坪、青沙塘等13個村民組。總面積6.59平方千米,總人口411戶、1456人。
樂園山村(Lèyuánshān Cūn) 昔日此地有大片櫟樹,得名櫟園山,後訛化為現名。村委會駐樂園山,轄4個村民組。總面積1.74平方千米,總人口130戶、483人。
羊角井村(Yángjiǎojǐng Cūn) 該地有一處石山呈羊角狀,旁邊有一口井,故取名羊角井村。村委會駐謝家村,轄謝家屋、畔塘、劉家、羊角井、曹家、張家屋、李家村、彭家、涼山坪等15個村民組。總面積3.52平方千米,總人口371戶、1307人。
楊梅嶺村(Yángméilǐng Cūn) 解放前該地後面的山嶺上長著許多楊梅樹,故取名楊梅嶺,沿用至今。村委會駐楊梅嶺,轄楊梅嶺、雞公井、虎岩沖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3.06平方千米,總人口219戶、916人。
馬驢橋村(Mǎlúqiáo Cūn) 解放前該地鳥塘鋪與卿家兩自然村之間有一座小橋,能供馬和驢通過,故取名馬驢橋,沿用至今。村委會駐鳥塘鋪,轄鳥塘鋪、卿家、大陰塘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0.99平方千米,總人口157戶、620人。
排頭邊村(PáitóuBiān Cūn) 村境山嶺成排,村居嶺頭,故名。村委會駐排頭邊,轄排頭邊、高家沖、楊家、鳥塘楊家、周家、張家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1.71平方千米,總人口167戶、596人。
青龍塘村(Qīnglóngtáng Cūn)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條青龍下凡到該地一池塘洗澡,故取名青龍塘,沿用至今。村委會駐青龍塘,轄新屋裡、樟樹腳、破塘里、黃斗坡、沈家村、青龍塘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1.72平方千米,總人口201戶、758人。
長塘村(Chángtáng Cūn) 該地東部兩山之中有一長塘,故名長塘。村委會駐長塘,轄唐家、涼山坪、王家、劉家、灣仔里、長塘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05平方千米,總人口267戶、1041人。
傑塘村(Jiétáng Cūn) 傑塘與蔣家村的兩位祖先為同父異母所生,蔣家塘村祖先為大老婆所生,傑塘村祖先是小老婆所生,因遭其兄嫂所罵,故遷至有一山所隔的現居住地,有看不見、聽不到之意,故取名“遮擋”,後演變成傑塘,沿用至今。村委會駐傑塘,轄7個村民組。總面積2.44平方千米,總人口274戶、1044人。
馬子江村(Mǎzǐjiāng Cūn) 梅溪河流經該地,河中一淺處石頭外露,形似馬齒,故取名“馬齒江”,後改稱“馬子江”。村委會駐馬子江,轄馬子江、左家嶺、蔣家宅、弄夫田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58平方千米,總人口308戶、1197人。
岩門前村(Yánménqián Cūn) 該村後面有一岩口壩,故得名岩門前。村委會駐岩門前,轄岩門前、青山里、大陡坡、佃門前、南沖、隘口、杉木凼等13個村民組。總面積6.15平方千米,總人口371戶、1445人。
夏大村(Xiàdà Cūn) 此村較大,昔日夏姓多而得名。村委會駐夏大村,轄夏大村、桐木塘、白土塘、老林家、新林家、百畝田、汪家村、張家灣、大宅塘等12個村民組。總面積3.31平方千米,總人口311戶、1174人。
臘巫山村(Làwūshān Cūn) 境內山中多臘樹,得名臘樹山,後訛為臘巫山。村委會駐臘巫山,轄4個村民組。總面積1.36平方千米,總人口83戶、291人。
莊家村(Zhuāngjiā Cūn) 解放前該地有兩戶張姓人在此居住,村莊取名“張家村”,後諧音演變為莊家村,沿用至今。村委會駐莊家,轄莊家老村、莊家新村、井塘灣、窩凼里、南家、乾田裡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2.27平方千米,總人口173戶、680人。
板田村(Bǎntián Cūn) 解放前該地叫刺木園,後因土地易板結,改名為板田,沿用至今。村委會駐板田,轄板田村、江源洞新屋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0.92平方千米,總人口156戶、584人。
高田村(Gāotián Cūn) 該地地處高岸,歷史上主要靠從梅溪河車水灌溉,故取名高田,沿用至今。村委會駐高田,轄高田、江源、壇山邊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77平方千米,總人口174戶、709人。
三壇峰村(Sāntánfēng Cūn) 該地背後有三座山相連,在主峰前建村,故取名三壇峰。村委會駐三壇峰,轄9個村民組。總面積2.71平方千米,總人口272戶、1140人。
大塘村(Dàtáng Cūn) 歷史上該地一人遷到平橋村落戶、後來,平橋村又將一人送大塘村落戶、子孫祥發,故取名大塘村,沿用至今。村委會駐平橋,轄大塘、九房頭、平石橋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1.50平方千米,149戶、563人。
石凡村(Shífán Cūn) 該地以前叫蛇凡,後因石頭多改名為石凡,沿用至今。村委會駐石凡,轄石凡、對門村、岩里沖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2.56平方千米,267戶、1004人。
蔣家塘村(Jiǎngjiātáng Cūn) 昔日蔣姓居此地塘邊,故名。村委會駐村國小,轄石山腳、陳家、蔣家塘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0.67平方千米,111戶、436人。
拱門村(Gǒngmén Cūn) 解放前該地進村門口的大路上建有一石拱門,古時騎馬坐轎進村人員在此下馬落轎,步行進村,故取名拱門,沿用至今。村委會駐拱門,轄拱門、西村、屋魚江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2.77平方千米,345戶、1292人。
牛塘尾村(Niútángwěi Cūn) 該村地形遠看如同牛尾,且村中間有一池塘,故取名牛塘尾。村委會駐牛塘尾王家。轄牛塘尾王家、趙家、鼎仙廟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60平方千米,總人口208戶、782人。
下井村(Xiàjǐng Cūn) 該村地勢低處建有一水井,村民取水須沿台階下到井內,故得名下井。村委會下轄4個村民組。總面積1.08平方千米,總人口113戶、430人。
毛溪橋村(Máoxīqiáo Cūn) 該地有一毛毛小溪,清朝初期在溪上架一石拱橋,故取名毛溪橋。村委會駐毛溪橋,轄毛溪橋、長毛坪、王家、橫嶺上、新大木塘、舊大木塘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35平方千米,總人口186戶、723人。
上哲源村(Shàngzhéyuán Cūn) 解放前該地下方有一片柘木樹園,取名柘園裡,後諧音演化為“哲源”,後分為兩村,該地屬新村取名為上哲源(柘園),下面原來的老村被稱為老村里,沿用至今。村委會駐上哲源,轄上哲源、蔣家屋、劉家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3.93平方千米,總人口233戶、886人。
老村里村(Lǎocūnlǐ Cūn) 清朝時期,該地有一片柘木樹園,取名柘園裡,後因人多,一部分人搬遷,移至上面的新村取名為上哲源(柘園),移至下面的村被稱為李子橋村,該地屬老村被稱為老村里,沿用至今。村委會駐老村里,轄老村里、李子橋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19平方千米,總人口179戶、715人。
大新甸村(Dàxīndiàn Cūn) 此地原是低洼草地,後在此建村,故名。村委會駐彭家,轄上沙禾田、下沙禾田、大新甸、彭家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1.16平方千米,總人口168戶、606人。
卉葉山村(Huìyèshān Cūn)解放前該地為原始森林山區,花卉繁多,樹木枝葉茂盛,故取名卉葉山村,後諧音簡化為現名。村委會駐卉葉山,轄4個村民組。總面積1.04平方千米,總人口103戶、419人。
渣沐村(Zhāmù Cūn) 昔日村境內多楂梨樹,得名楂木,後諧音訛為現名。村委會駐渣沐村,轄渣沐、王天屋上、西源、栗山里、壇山里、謝家井、黃家嶺、黃毛嶺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1.08平方千米,總人口181戶、758人。
蔣家村(Jiǎngjiā Cūn) 因村民多蔣姓而得名。村委會駐蔣家村,轄蔣家村、嚴家灣、毛嶺上、余家台上、潘家等13個村民組。總面積3.06平方千米,總人口380戶、1606人。
躍家村(Yuèjiā Cūn) 解放前,渣沐村有一個李姓耀大爺搬往肖家沖,為了光宗耀祖,而得名耀家村,後諧音演變成躍家村,沿用至今。村委會駐肖家沖,轄躍家、寇家塘、平塘里,鄧家台上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1.36平方千米,總人口119戶、503人。
梁衙里村(Liángyálǐ Cūn) 明朝時期,該地一梁姓人在縣衙門裡作官,故取名梁衙里,沿用至今。村委會駐梁衙里,轄梁衙里、新橋頭、王家門前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0.75平方千米,總人口102戶、405人。
平福橋村(Píngfúqiáo Cūn) 解放前因該地梅溪河上有一座平橋,因平與“貧”諧音,為祈求當地人民能過上幸福美滿生活,故取名平福橋,沿用至今。村委會駐平福橋,轄平福橋、野里沖、毛竹山、堆子裡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1.95平方千米,總人口206戶、819人。
新橋村(Xīnqiáo Cūn) 解放後在梅溪河上修建一座通往村裡的大橋,故取新橋村,沿用至今。村委會駐湴里沖,轄新橋龍家、芹菜塘、湴里沖、小趙家、桐子山、灣里龍家、沙田李家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96平方千米,總人口211戶、888人。
趙家村(Zhàojiā Cūn) 解放前,趙姓人移居此地,故取名趙家,沿用至今。村委會駐趙家,轄沙田、趙家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35平方千米,總人口267戶、1008人。
和家村(Héjiā Cūn) 因多和姓人居住而得名。村委會駐和家,轄3個村民組。總面積0.52平方千米,總人口120戶、449人。
楊梅塘村(Yángméitáng Cūn) 解放前該地有一口池塘,池塘旁邊種植許多楊梅樹,故取名楊梅塘,沿用至今。村委會駐楊梅塘,轄楊梅塘、唐家、黃土井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1.91平方千米,總人口153戶、637人。
大柏塘村(Dàbǎitáng Cūn) 解放前該村前方有幾口池塘,塘邊多柏樹,故取名大柏塘,沿用至今。村委會駐大柏塘,轄4個村民組。總面積2.26平方千米,總人口129戶、497人。
小柏塘村(Xiǎobǎitáng Cūn) 該地池塘較多,因與大柏塘相鄰,後又取名小柏塘村。村委會駐小柏塘,轄小柏塘、黑龍口、木家嶺、鴨泥塘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2.50平方千米,總人口273戶、1056人。
芮家村(Rùijiā Cūn) 解放前該地因芮姓人居住,故取名芮家。村委會駐芮家,轄芮家、九十壩、岩塘、八十壩、橋崽頭、新均台上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1. 34平方千米,總人口175戶、660人。
西樓村(Xīlóu Cūn) 昔時山嶺西部有吊腳樓,故名。村委會駐村國小,轄西樓村、石角崽等12個村民組。總面積1.9平方千米,總人口270戶、1049人。
禾木山村(Hémùshān Cūn) 解放前該地後面山上種植許多禾木樹,故取名禾木山。村委會駐禾木山,轄禾木山、湴西塘、大灣丘、蔡里沖、荷葉塘、劉家村、鄧家台上、李家、雄拔山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2.78平方千米,總人口236戶、900人。
大皮口村(Dàpíkǒu Cūn) 以自然地名命名,原名為大坡口,後來由於在書寫村名時丟了一個“土”字,演變為大皮口。村委會駐大皮口,轄大皮口、壩口裡、夏家、唐沖里、向陽、瓦窯頭、黑山里、長沖坳等14個村民組。總面積5.67平方千米,總人口378戶、1423人。
大樹腳村(Dàshùjiǎo Cūn) 解放前,村中有一棵大古樹,建居於樹下,故取名大樹腳,後大樹被雷電擊毀,但村名沿用至今。村委會駐大樹腳,轄大樹腳、二旁頭等22個村民組。總面積2.05平方千米,總人口495戶、1808人。
水口山村(Shuǐkǒushān Cūn) 南嶺山脈的柴君山麓之水,與境內梅溪河匯於該地對門山狹地,形成鎖住水口之勢,故取名水口山,自明代起,沿用至今。村委會駐水口山,轄水口山、四方井、水背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0.91平方千米,總人口166戶、640人。
羊角石山村(Yángjiǎoshíshān Cūn) 該地有一處石山嶺呈羊角狀,故取名羊角石山。村委會駐羊角石山,轄4個村民組。總面積1.43平方千米,總人口96戶、413人。
樓子底村(Lóuzǐdǐ Cūn) 200多年前,該地依地勢高低而建成四座房屋 ,地勢最底層為一座樓子屋,專門用於唱戲。故取名樓子底,沿用至今。村委會駐樓子底,轄樓子底、社灣、陳家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1.7平方千米,總人口194戶、72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