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南橋

水南橋

民國時期,建甌公路橋樑只有福汾線和甌朋線在轄境內兩段公路橋樑28座,計1140米。 1950年後,隨著公路建設迅速發展,公路橋樑也大量增加,至1988年,全縣公路共有大、小橋樑218座,計7452.7米,其中大橋11座,計2451.6米;中橋43座,計2240.2米;小橋164座,計2760.9米。在11座大橋中,除水西、水南兩座大橋歷史悠久,其餘9座大橋都是1976年後建成的。這些大橋中,除渡潭大橋是由渡潭村委會發動民眾自籌資金建成,城西大橋是由政府出資興建外,其餘東峰、東遊東集、川石、南雅街尾、徐墩等橋樑都是按照民工建勤、民辦公助方針,採取鄉鎮自籌資金,自出勞力,有關部門補助的辦法興建。1963~1988年,上級交通部門和縣交通局撥款271.7萬元,林業局撥款152.5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南橋
  • 位置:福建建甌
  • 全長:227.30米
  • 大橋數量:11座
古代建甌南門(即廣德門)曾有浮橋。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僧人智源募眾始建石橋。但因橋址位於兩溪交會處,故屢修屢毀。清康熙雄鞏二十二年(1683年)改為渡口。福古甌公路進入建甌城尚須在南門跨越松溪。民國27年(1938年),在修建福古甌公路時,便成立霉灑舉水南橋工處,負責修建木便橋,名為建甌水南橋,共31孔,全長184.50米。由於該橋系中洪水位的木架木面臨時式大橋,民國31年全橋被洪水沖毀無遺,翌年仍按原式修復。 1950年6月在改建支前公路中,改建為6孔,每孔為跨徑30.58米晚章婚的鋼筋混凝土墩台、貝雷式鋼桁架(單層三台辨元排)木面,全長220.26米。1971年又對原墩台用鋼筋混凝土予以加固,上部改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荷載汽—13、拖—60,橋甩廈漏白面淨寬7米,兩邊人行道各1米,橋樑槳漏拳全長227.30米,1972年2月由建陽地舟槳射符區第一交通工程隊施工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