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社會的類型——明清以來洪洞水利與鄉村社會變遷》是2012年5月11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俊峰。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章節目錄,作者簡介,
出版信息
水利社會的類型——明清以來洪洞水利與鄉村社會變遷 | |||
書號: | 20514 | ISBN: | 978-7-301-20514-3 |
作者: | 版次: | 1 | |
開本: | 16開 | 裝訂: | 平 |
字數: | 306 千字 頁數:352 | 定價: | ¥44.00 |
瀏覽次數: | 1352 | ||
出版日期: | 2012-05-11 | 叢書名: | 田野·社會叢書 |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從事山西水利社會史研究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是一部個案形式的實證性研究。研究從國內外水利社會史研究的現狀入手,對魏特夫的"治水專制主義"進行了深刻反思,試圖對中國鄉村社會的變遷提出一個本土化的解釋。為此,作者從類型學的視角出發,通過一系列深入細緻的研究和論證,提出了"泉域社會"這一新概念,賦予其實際的內容和意義。作者認為,泉域社會是山西區域社會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核心概念,是傳統農業社會的一個典型的文化類型,具有類型學意義。
章節目錄
導 言
第一章 明清以來洪洞人口、資源與環境特徵
一、從楊侯國到洪洞縣
二、"大槐樹"移民與明清洪洞人口問題
三、歷史時期洪洞區域社會發展的環境要素
四、洪洞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三種類型
第二章 引泉灌溉:以霍泉為中心的洪趙泉域村莊
一、頗似江南:泉水、村莊與渠系
二、以水為中心:水資源開發與水利型經濟
三、權力中心:水組織與水政治
四、灌溉不經濟:水爭端與水權利
五、權利象徵:水信仰與水習俗
六、油鍋撈錢與三七分水:泉域社會的衝突與秩序
七、建國初期泉域社會的歷史性變革
第三章 引河灌溉:以通利渠為中心的臨洪趙三縣十八村
一、通利渠開創之謎
二、無法選擇的生存環境
三、地水夫一體化的通利渠水利管理體系
四、明清以來通利渠十八村地權形態
五、明清以來通利渠發展中的"內憂外患"
六、1948年以後通利渠水利秩序的重新調整
第四章 引洪以灌:洪水資源開發與地域社會發展--以明清以來洪洞縣河西16渠34村為中心
一、水碑與水冊:洪灌型水利社會史研究的文獻基礎
二、洪水資源特性與河西水利開發的時空進程
三、洪灌型渠道的組織、制度及水利特點
四、獲取水權的途徑
五、洪灌型區域的水神信仰
六、洪灌型區域的水利爭端
七、洪灌型水利社會的特點
第五章 以"水"為中心的洪洞區域社會--洪洞研究的典型性及類型學意義
一、為什麼是以"水"為中心?
二、洪洞研究的典型性
三、洪洞研究的類型學意義--以"泉域社會"為例
四、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第六章 類型學視野下的中國水利社會史研究
一、多學科共識:通過水來看社會
二、水利社會史研究的類型學視野
三、水利社會史研究關注的焦點與問題
四、中國水利社會史研究的理論體系與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史、環境史,現主要從事前近代以來中國鄉村社會水權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