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石蠟在稻田生境中的生物累積、轉移和放大過程》是依託同濟大學,由周軼慧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氯化石蠟在稻田生境中的生物累積、轉移和放大過程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周軼慧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近年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研究POPs在環境介質及生物體中的遷移轉化行為,有助於我們深刻認識它們的環境行為和生態效應,更有效地控制其對食品安全、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的潛在危害。有鑒於此,本研究以新興污染物氯化石蠟(chlorinated paraffins,CPs)為目標化合物,以上海市金山第二工業園區附近稻田為研究區域,通過對稻田生境內動、植物體短鏈氯化石蠟(SCCPs)和中鏈氯化石蠟(MCCPs)含量的分析,系統研究其在水稻體內的富集特徵和分配特性,探討其在稻田生境中的食物鏈傳遞過程及其生物放大效應,並對其潛在的生態風險及其攝入的人體健康風險進行評估。研究結果將為POPs 的生態風險評價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為我國更好地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提供基礎資料。
結題摘要
本研究利用APCI-QTOF-MS對稻田生境中的土壤、水稻和野生生物體內的SCCPs、MCCPs及LCCPs進行了定量分析,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報導了SCCPs、MCCPs及LCCPs在水稻不同器官組織中的分布、野生生物體內的LCCPs的污染特徵。此外,通過對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組織器官水稻樣品CPs的積累與轉運行為研究發現探明土壤-水稻根系和大氣-水稻葉面是其重要的CPs積累途徑;探討了CPs在野生生物體內的積累特徵,明確CPs在稻田野生生物體中的累積特性和同族體組成特徵,揭示攝食習性和棲息地特性是CPs累積種間差異的關鍵因素;研究了CPs稻田生境的生物放大效應(首次報導了LCCPs的BMF因子)發現SCCPs、MCCPs及LCCPs均具有生物放大效應;通過對稻蛙和蛇體內CPs的器官組織研究,印證了CPs的肝臟代謝能力和代際遷移效應。上述結果對於我們了解CPs在動植物體內賦存特徵、遷移轉化行為,及其環境生態效應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