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下陷,以氣虛而升清、升舉無力為主要特徵的證候。參見“中氣下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虛下陷
- 類型:病理學名詞
氣虛下陷,以氣虛而升清、升舉無力為主要特徵的證候。參見“中氣下陷”。
氣虛下陷,以氣虛而升清、升舉無力為主要特徵的證候。參見“中氣下陷”。...
中氣下陷證,中醫病證名。多指脾氣虛以致組織弛緩不收、臟器鬆弛導致脫垂的一類病證。多見於脫肛等。病因 小兒氣血未旺,老年人氣血衰退,中氣不足,或婦女分娩用力耗氣,氣血虧損,以及慢性瀉痢、習慣性便秘、長期咳嗽均易導致氣虛下陷,固攝失司。辨證要點 中氣下陷,以脾氣虛證和內臟下垂為辨證要點。脾氣主升,若...
惡露不淨·氣虛證 惡露不淨·氣虛證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素體虛弱,因產愈虛,氣虛下陷,沖任失固,血失統攝,以產後惡露過期不止,量多或淋漓不淨,色淡紅,質稀薄,無臭味,小腹空墜,神倦懶言,面色淡白,舌淡,脈緩弱為常見症的惡露不淨證候。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
是因小兒氣血未旺,發育未全,或因老年氣血衰退,或因產育,氣血雙虧,或因久瀉久痢、長期咳嗽等,以致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不能攝納升提,肛門鬆弛,直腸移位而脫出肛外而成。若因手術或外傷損及肛門,肛門失于禁固,也會導致本病。本病病位在大腸,病因較為複雜,但其根本原因是中氣不足所致。臨床上脫肛以...
清陽陷於下焦,郁遏不達則發熱;氣虛腠理不固,陰液外泄則自汗。其形成原因主要有:脾氣虛發展,久泄久痢,久病體虛,勞累過度。以上諸因,引起脾氣虧虛、升舉無力,反而下陷,導致中氣下陷。本證大多由脾氣虛發展而來。《諸病源候論•痢疾諸候•脫肛候》:“肛門大腸候也,大腸虛冷,其氣下沖者,肛門反出。...
3.脾氣虛 (1)一般脾氣虛證證候: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治則:健脾益氣。主方:六君子湯。方藥:黨參、茯苓、白朮、甘草、法半夏、陳皮。(2)中氣下陷證證候:脘腹重墜作脹,食入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重墜;或久痢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
惡露不淨・氣虛證(prolonged lochiorrhea with qi deficiency syndrome)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素體虛弱,因產愈虛,氣虛下陷,沖任失固,血失統攝,以產後惡露過期不止,量多或淋漓不淨,色淡紅,質稀薄,無臭味,小腹空墜,神倦懶言,面色淡白,舌淡,脈緩弱為常見症的惡露不淨證候。出處 《...
氣虛耳鳴 ,病證名。多由氣虛或中氣下陷導致本病。《靈樞·口問》:“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若兼肢體倦怠,食少便溏,上氣不足,脈虛無力等症,治宜補益中氣。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參見耳鳴條.分類 氣虛的病人證見:...
所謂“氣陷”,是指氣虛無力升舉,清陽之氣不升而反下陷,內臟位置不能維固而下垂表現的虛弱證候。氣陷一般是氣虛的發展,或為氣虛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以頭暈眼花,耳鳴,疲乏,氣短,自覺氣下墜感,或內臟位置下垂,或有脫肛、陰挺等為常見證候。氣陷一般是指中焦脾虛氣陷,故臨床往往稱中氣下陷證或脾虛氣陷證。①...
氣陷證是因氣虛而升舉乏力、清陽下陷所表現出來的證候。氣陷證多有氣虛證發展而來。元氣不足,升舉無力,反而下陷所引起,臨床以脘腹脹墜、久泄脫肛、子宮下垂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於久泄、脫肛、陰挺,以及西醫的胃下垂、慢性腸炎等疾病。患病原因 機體臟腑位置的穩定及功能正常與否,與人體元氣的盛衰有關。如...
中氣下陷,故便意頻數,肛門重墜,或久泄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脾主散精,精微不能正常輸布,清濁不分,反注膀胱,故小便渾濁如米泔。清陽不升,頭目失養,故頭暈目眩。脾氣虛弱,健運失職,故食少,便溏;化源虧乏,機能活動衰退,故見氣短乏力,倦怠懶言,面白無華,舌淡白,脈緩弱。本證以體弱...
氣陷多由氣虛病變發展而來,尤與脾氣的關係最為密切。若素體虛弱,或病久耗傷,致脾氣虛損,清陽不升,或中氣下陷,從而形成氣虛下陷的病變。氣陷的病理變化,主要有“上氣不足”與 “中氣下陷”兩方面。“上氣不足”,主要指上部之氣不足,頭目失養的病變。一般由於脾氣虛損,升清之力不足,無力將水谷精微上...
氣陷指氣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過,以氣虛升舉無力而下陷為特徵的一種病理狀態。氣陷多由氣虛病變發展而來,尤與脾氣的關係最為密切。若素體虛弱,或病久耗傷,致脾氣虛損,清陽不升,或中氣下陷,從而形成氣虛下陷的病變。氣陷的病理變化,主要有“上氣不足”與“中氣下陷”兩方面。升提法是運用具有生髮清氣作用的...
夢遺日久,氣虛下陷。方義 本方為主治夢遺日久,氣陰虧虛,虛火妄動,氣虛下陷之方。方中人參、白朮、茯苓、升麻、甘草補氣升陷;黃柏、知母清下焦之虛火;枸杞子、麥門冬滋陰補血;遠志、酸棗仁養心安神;芡實、蓮花須澀精止遺;陳皮理氣;川芎調血。諸藥配伍,有補氣升陷,養血安神,滋陰泄火,澀精止遺之功。運...
指氣虛下陷一類的病證要用補中益氣的方藥來升提中氣。解讀 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類經·運氣三十》:“下者舉之,欲其升也。”王冰:“下者舉之,濟其弱也。”下,指下陷或下脫病證;舉,是指升提的治法。《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
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證。方解 舉元煎用參、芪、術、草益氣補中,攝血固脫,輔以升麻昇陽舉陷,適用於中氣下陷,血失統攝之血崩、血脫證。用法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溫服。禁忌 斟酌。化裁 如兼陽氣虛寒者,桂、附、乾薑俱宜佐用,如兼滑脫者,加烏梅一個,或文蛤七八分。臨床套用 1.妊娠小便不...
主治 下陷證。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脈沉遲微弱。附方 舉元煎 組成 人參、黃芪、炙甘草、升麻、白朮。功用 益氣升提。主治 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證。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以上三方與補中益氣湯立意有相同之處,即重用補脾益氣藥物,配伍舉陷升提之品。其中昇陽益胃湯重用黃芪,...
脫證為陰陽氣血嚴重耗損,機體正氣嚴重低下的綜合反映,脫證輕者氣虛下陷導致滑泄,重者分為暴脫、虛脫兩大類。如因中風、 大汗、 大瀉、大 失血導致 陰陽離決,則成暴脫;若因久病 元氣 虛損, 精氣消亡所引起,則為虛脫。脫證提示人體 陽氣血 津液嚴重耗損。脫證皆屬虛,此為止脫辨證救治之綱領,急宜回陽...
益氣導溺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中醫婦科治療學》。具有補氣升提的功效。主治妊娠氣虛下陷,小便不通,臍腹脹痛,面色蒼白帶青,心悸氣短,神倦食少,舌淡苔白,脈沉滑無力。歌訣 益氣導溺湯黨參,茯苓白朮桂桔梗,通草烏藥升扁豆,氣虛胎壓轉胞正。組成 泡參五錢(15g),白朮二錢(6g),扁豆、雲苓各三錢(9g...
虛證:脾陽脾氣虛損,溫煦濡養失職,則可見身疲乏力,肢體不溫。脾虛,中氣下陷,臟腑升舉維繫無力或不能升舉,則可見脫肛、子宮脫垂,或內臟下垂等症。脾氣虛,失其統攝之權,則血不循經而外逸。如血溢腸內,則血隨糞便而下,謂之“便血”。氣虛下陷,沖任不固,則發為崩漏。血溢於肌腠皮下,則發為紫癜。...
血崩亦稱崩中、暴崩、血崩,指婦女不在經期而突然陰道大量出血的急性病證。崩之病名首見於《內經》:“陰虛陽搏謂之崩”。 本病病因頗多,有因勞傷過度,氣虛下陷,統攝無權所致;有因暴怒傷肝,肝不藏血,經血妄行而發為血崩;亦可素體熱盛,復感熱邪或恣食辛燥之品,積熱化火,熱迫血行而發病;另有...
氣虛可導致血虛、陽虛、痰濕、水停、氣滯、血瘀以及易感外邪等多種病理變化,也可與血虛、陰虛、陽虛、津虧等相兼為病。辨證要點:氣短懶言,神疲乏力,脈虛等共見。(二)氣陷證 指氣虛無力升舉,而反下陷,以氣墜,內臟下垂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氣陷一般是指中焦脾虛氣陷,故又稱中氣下陷證或脾虛氣陷證。臨...
3.氣不攝血:氣不攝血,是指因氣的不足,固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血不循經,溢出脈外,而導致咯血,吐血,衄血,發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種出血的病理變化。其中因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而導致血從下溢,則可見崩漏、便血、尿血等病症。4.氣隨血脫:氣隨血脫,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也隨著血液的流失而...
其三,中氣下陷。脾氣升舉無力,甚至下陷,則為中氣下陷或稱氣虛下陷。脾氣不升,可見眩暈體倦、內臟下垂、久泄脫肛、便意頻數、小便淋漓難盡等。其四,脾不統血。脾氣虛不能統攝血液,則可出現便血、月經淋漓不斷或忽然大下、月經過多、肌衄等各種慢性出血現象,稱為脾不統血。臨床上具有脾虛、血虛和出血的病理...
補氣升提片,中成藥名。由人參蘆、黨參、黃芪、白朮、廣升麻、阿膠、甘草(灸)組成。具有益氣昇陽的功效。用於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之胃下垂、脫肛、子宮下垂和久瀉等。性狀 本品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後,顯棕褐色;味苦、微甘。功能 益氣昇陽。藥品類別 扶正劑 有效期 24個月 主要成份 人參蘆、黨參、黃芪、白朮...
2、黃芪配附子:黃芪長於補氣昇陽,益衛固表;附子善於回陽救逆,溫腎助陽。兩藥配伍,可增強溫里助陽、固表止汗的作用。適用於氣虛下陷兼陽虛者,症見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肢體沉重麻木等。3、黃芪配白朮:黃芪長於益氣補虛;白朮善於健脾益氣。兩藥配伍,可增強補氣健脾的作用。適用於氣虛脾弱所致倦怠乏力、...
胸悶脅脹者,可加青皮、烏藥、小茴香以疏肝理氣;日久氣滯血瘀者,可加紅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化瘀。補中益氣,以治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之氣淋。若小便澀痛,服補益藥後,反增小腹脹滿,為兼濕熱,可加車前草、白茅根、滑石以清熱利濕;若兼血虛腎虧者,可用茯苓加杜仲、枸杞、懷牛膝,以益氣養血,脾腎雙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