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能行津

氣與津液的關係十分相似於氣與血的關係,氣是津液在體內正常輸布運行的動力,津液的輸布、排泄等代謝活動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和升降出入的運動。若氣的功能失常,則會導致津液的代謝紊亂,形成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危害人體,臨床治則治法中燥濕化痰、健脾除濕等治法均為氣能行津理論的套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能行津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指氣的運動變化是津液輸布與排泄的動力。

解讀

氣與津液相對而言,氣屬陽,津液屬陰。氣與津液的關係十分相似於氣與血的關係,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有賴於氣的推動、固攝作用和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氣在體內的存在及運動變化也離不開津液的滋潤和運載。
氣是津液在體內正常輸布運行的動力,津液的輸布、排泄等代謝活動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和升降出入的運動。津液由脾胃化生之後,經過脾、肺、腎及三焦之棄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推動津液輸布到全身各處,以發揮其生理作用。此後,通過代謝所產生的廢液和人體多餘的水分,都轉凝斷試化為汗、尿或水汽排出體外。津液在體內輸布轉化及排泄的一系列過程都是通過氣化來完成的。如若氣虛,推動作用減弱,氣化無力進行,或氣機郁滯不暢,氣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並形成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付淋拘棗病理上稱為“氣不行水”,也可稱為“氣不化水”。

中醫套用

氣能行津,故臨床上要消除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及其產生的病理影響,常常將利水濕、化痰飲的方法與補氣、行氣法同時並故煉局滲用,所謂“治痰先治氣”、“治濕兼理脾”,即是氣能行津理論的具體套用。如二陳湯,本方由半夏、橘紅、白茯苓、炙甘草組成,本方證多由脾失健運,濕無以化,濕聚成痰,鬱積而成。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且又和胃降逆,為才迎戶君藥。橘紅為臣,既可理氣行滯,又能燥濕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為等量合用,不僅相輔相成,增強燥濕化痰之力,而且體現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二為半夏、橘紅皆以陳久者良,而無過燥之弊,故方名“二陳”。此為本方燥濕化痰的基本結構。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滲濕以翻埋充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鑒於橘紅、茯苓是針對痰因氣滯和生痰之源而設,故二藥為祛痰劑中理氣化痰、健脾滲濕的常用組合。煎加生薑,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協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嘔;復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橘紅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傷正之虞,均為佐藥。以甘草陵整兆為佐使,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綜合本方,結構嚴謹,散收相合,標本兼顧,燥濕理氣祛已生之痰,健脾滲濕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本方很好的體現氣能行津的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