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疫,漢語辭彙,拼音qì yì,染疫氣而得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疫
- 拼音:qì yì
- 注音:ㄑㄧˋ ㄧˋ
- 出處:《豎人臧說》
解釋,典籍,
解釋
謂染疫氣而得病。
典籍
清侯方域《豎人臧說》:已而又謂羊之居圉中者,產繁而氣疫,羊多以死。
氣疫,漢語辭彙,拼音qì yì,染疫氣而得病。
疫氣,拼音yì qì,漢語詞語。解釋 疫病,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邪。在中醫文獻記載中,又有“癘氣”、“疫毒”、“戾氣”、“異氣”、“毒氣”、“乖戾之氣”等名稱。典籍 〔漢〕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昔赤壁 之役,...
若癘氣疫毒伏於募原者,初起可見憎寒壯熱,旋即但熱不寒,頭痛身疼,苔白如積粉,舌質紅絳,脈數等。治以疏利透達為主,用達原飲、三消飲等方。若暑熱疫毒,邪伏於胃或熱灼營血者,可見壯熱煩躁,頭痛如劈,腹痛泄瀉,或見...
①即疫、瘟疫。見《溫疫論》。因癘氣疫毒從口鼻傳入所致,有強烈傳染性。《不知醫必要·時疫》:“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氣而得者,或頭痛,發熱,或頸腫,發頤,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鄉、一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