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滯血阻證

氣滯血阻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酒食不節,饑飽失宜,或恣食肥厚生冷,脾胃受損,運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食滯濕濁凝聚成痰,痰濁氣血搏結,氣滯血阻,脈絡瘀塞所表現出來的腹部積塊,脹痛,舌苔薄,脈弦一類病證。

病因,臨床表現,治法,常用方劑,常用中藥,針灸治療,預防與調護,

病因

酒食不節,饑飽失宜,或恣食肥厚生冷。氣滯血瘀,脈絡不和,積而成塊,故見腹部積塊質軟不堅;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故見脹痛不適;舌苔薄,脈弦為氣滯血阻之象。

臨床表現

腹部積塊質軟不堅,脹痛不適,舌苔薄,脈弦。

治法

理氣消積,活血散瘀。

常用方劑

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等。

常用中藥

柴胡、青皮、川楝子、丹參、延胡索、蒲黃、五靈脂。

針灸治療

選取期門、陽陵泉、中極、太沖、三陰交、合谷,針刺平補平瀉。

預防與調護

1. 飲食有節,起居有時,注意冷暖,調暢情志,保持正氣充沛,氣血流暢。
2. 做好防護工作,避免感受蟲毒。
3. 積聚患者更要避免飲食過量,忌食生冷油膩,防止感寒受冷,以免寒濕積滯,損傷脾胃,凝滯氣血。
4. 如見濕熱、鬱熱、陰傷、出血者,要忌食辛辣酒熱,防止進一步積熱傷陰動血。
5. 保持情緒舒暢,有助於氣血流通。
6. 宜進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以補養氣血,促進康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