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
1926年,
挪威科學家埃里克·羅西姆首先想出了研發氣溶膠容器的點子。但其他一些科學家也同樣有此想法。美國人朱利葉斯·S·可汗想出了一次性使用的
金屬霧筒。同樣來自美國的萊爾·達維·古德休則進一步研製了這一發明,使它成為可以上市的商品。1941年,第一批氣溶膠開始銷售。
氣溶膠的容器內含有兩種物質--有待噴射的液態物和保持壓力的壓縮氣體。當撳下按鈕時,閥門張開,壓縮氣體將噴嘴裡的一些液態物壓出。最流行的現代氣溶膠壓縮氣體是二氧化碳氣體,它能在氣溶膠噴筒內生成。像丙烷、異丁烷這類氣體也可使用。空氣中懸浮的固態或液態顆粒的總稱,典型大小為0.01~10微米,能在空氣中滯留至少幾個小時。
分類
氣溶膠按其來源可分為一次氣溶膠(以微粒形式直接從發生源進入大氣)和二次氣溶膠(在大氣中由一次
污染物轉化而生成)兩種。它們可以來自被風揚起的細灰和微塵、
海水濺沫蒸發而成的鹽粒、火山爆發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燒的煙塵等天然源,也可以來自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燒、交通運輸以及各種工業排放的煙塵等人為源。一般說來,半徑小於1微米的粒子,大都是由氣體到微粒的成核、凝結、凝聚等過程所生成;而較大的粒子,則是由固體和液體的破裂等機械過程所形成。它們在結構上可以是均相的,也可以是多相的。已生成的氣溶膠在大氣中仍然有可能再參加大氣的化學反應或物理過程。
1.氣溶膠狀態污染物:在大氣污染中,氣溶膠系指固體粒子、液體粒子或它們在氣體介質中的懸浮體。其直徑約為從0.002-100 μm 大小的液滴或固態粒子。大氣氣溶膠中各種粒子按其粒徑大小,又可分為:
(1) 總懸浮顆粒物(TSP):用標準大容量顆粒採樣器(流量在1.1-1.7 m3/min)在濾膜上所收集到的顆粒物的總質量,通常稱為總
懸浮顆粒物。其粒徑大小,絕大多數在100 μm 以下,其中多數在10 μm 以下。它是分散在大氣中的各種粒子的總稱,也是大氣質量評價中的一個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標。
(2) 飄塵:能在大氣中長期飄浮的懸浮物質稱為飄塵。其粒徑主要是小於10 μm 的微粒。由於飄塵粒徑小,能被人直接吸入
呼吸道內造成危害;又由於它能在大氣中長期飄浮,易將污染物帶到很遠的地方,導致污染範圍擴大,同時在大氣中還可為化學反應提供反應床。因此,飄塵是從事環境科學工作者所注目的研究對象之一。
(3) 降塵:降塵是指用降塵罐採集到的大氣顆粒物。在總懸浮顆粒物中一般直徑大於30 μm 的粒子,由於其自身的重力作用會很快沉降下來,所以將這部分的微粒稱為降塵。單位面積的降塵量可作為評價大氣污染程度的指標之一。
(4) 可吸入粒子(IP):美國環保局1978年引用密勒(Miller)等人所定的可進入呼吸道的粒徑範圍,把粒徑Dr≦15 μm 的粒子稱為可吸入粒子。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建議將IP定為粒徑Dr≦10 μm 的粒子。此標準目前已為各國科學工作者所接受。
性質
氣溶膠中的粒子具有很多特有的動力性質,光學性質,電學性質.比如布朗運動,光的折射,象彩虹,月暈之類都是因為光線穿過大氣層而引起的折射現象.而大氣中含有很多的粒子,這些粒子就形成了氣溶膠。
套用
氣溶膠在
醫學,
環境科學,
軍事學方面都有很大的套用.在醫學方面套用於治療呼吸道疾病的粉塵型藥的製備,因為粉塵型藥粉更能夠被呼吸道吸附而有利於疾病的治療.環境科學方面比如用
衛星檢測火災.在軍事方面比如煙霧彈之類,還有可以製造氣溶膠煙霧來防禦雷射武器。
氣溶膠廣泛套用於一系列消費品。塗漆、清潔劑、擦光劑、
除臭劑、香水、剃鬚乳劑,甚至摜奶油,都廣泛地以氣溶膠方式銷售。另外,人們還證明它們在衛生保健上也是行之有效的,可用來治療某些呼吸器官的疾病。
影響
氣溶膠可以從兩方面影響氣候:通過散射
輻射和吸收輻射產生直接影響,以及作為
雲凝結核或改變雲的光學性質和生存時間而產生間接影響。氣溶膠有自然或人類兩種來源。但也發現了氣溶膠存在的一個問題。用於壓縮氣體的化學藥品通常是含氯氟烴(即CFCs),已證明它是對地球大氣層上的
臭氧層造成損害的一類物質。